出身
道教鼓乐世家。11岁当道士,拜堂叔朱秀亭 为师,学习演奏道教音乐。16岁时就能熟练地演奏笛、笙、琐呐、
三弦琴、梆胡,尤擅击鼓,在家乡已小有名气。20岁时结识无锡城中雷尊殿道士
阿炳(阿炳),时相切磋,技艺大进。在《
胡笳十八拍》的演奏中,他 能演奏5 种打击乐器。后于无锡河口璨山明阳道观为单堂客师,经常 去
常州市、
常熟市、
苏州市一带做道场。他对道教音乐司鼓技艺作了大胆创新,将传统简单的“法鼓三通”发展为节奏多变的慢板、中板、快板鼓段,组成独奏鼓曲;将4至8分音符的点鼓发展为32至64分音符,并能表现32 --64分的瞬时休止,使敲击富于力度和音色的变化,扣人心弦。他创作 了“苏南吹打”鼓曲,将每一鼓段,根据音量、音色等定名,使鼓乐演 奏起来极富诗情。他创作的这套鼓曲,重在立意和手法,层次分明,对 比强烈。
民国26年(1937年)6 月,音乐家
杨荫浏为了学习和记录“苏南 吹打”鼓曲,每天将他请至家中口授2小时,持续近3个月,完成了《大 套锣鼓谱》(阚献之收集,朱勤甫正音,杨荫测编订)的整理工作。民国 29年,他发起组织“十勿拆”班社,与同道互相探讨,使苏南吹打、梵 音
锣鼓等道教音乐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名扬
沪宁铁路。民国36年10月应 上海阳春社邀请,赴沪演奏。当时大中华电台连续10天播放演奏实况,唱片厂还为他们的演奏灌制了唱片。演奏结束后,他博得“南鼓王”的 美誉(“北鼓王”为当时的
京剧鼓手
杭子和)。建国后,朱勤甫的鼓艺受 到重视。1950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派人到无锡为他的鼓乐班录音(1962 年10月再录音),曲目有《吓西风》、《万花灯》、《寿亭侯》、《十 八六四二》、《满庭芳》、《
将军令》、《青鸾舞》、《翠凤毛》、《 阴送》、《香袋》等14套吹打锣鼓曲。1957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教授杨 荫浏等根据录音,将他创作的鼓曲整理出版了《苏南吹打曲》和《苏南 十番锣鼓》乐谱。从1952年起,他先后在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国乐队、中 央实验
歌剧院民族乐队任打击乐演奏员,多次为中央领导人、华侨、国 际友人等表演精湛的技艺。1963年4 月,应聘去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苏 南吹打”音乐。9月,
中央音乐学院也邀请他去传授鼓艺。 1964年,朱勤甫转为
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同时在
天津音乐学院兼课。 1979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资料记录录像组到无锡拍摄了《苏南吹打和 朱勤甫的击鼓艺术》电视片,专门介绍他的表演技巧。1980年3 月,年 近8旬的朱勤甫还去中央音乐学院从事短期的教学工作。1981年8月4日病 逝于
北京市,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