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法规是
基督教教会针对信徒和神职人员在信仰、伦理、宗教生活和教会纪律等方面的具有约束力的法令、规律、条例的总称。这些法规源自希腊文的"Kanon",意为尺度,在拉丁文中被称为"Jus canonicum"或"Jus ecclesiasticum",也被尊称为圣律("Jus sacrum")或神律("Jus divinum"),因为基督教会认为它们具有神圣启示的权威。
教会法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325年,当尼西亚公会议通过了20项法令,由
君士坦丁一世颁行,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法规,被东西方教会共同遵守。随后,教会法规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并吸收了一些古代文献材料,如《使徒法规》以及
教皇的谕令。到了
中世纪,随着天主教会在社会上威望和权力的提升,教会法规对所有居住地的人都产生了强制性影响。除了涉及教会自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的生活准则外,它还包括了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土地、财产、婚姻、家庭、继承和刑事等方面的规定。在11世纪之前,天主教会内没有统一的法规,而是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教会法。大约在1140年,
意大利波伦亚大学的格拉蒂安将历代教皇制定的法律及给各地
主教的批示和信函汇集编成了《格拉蒂安教令集》。这一事件被视为区分古法规和新法规的分水岭。后来,
教皇格列高利九世、
卜尼法斯八世和
教宗克勉五世分别颁布了他们的《法令集》。16世纪,教皇
格列高利十三世在特兰托公会议后,综合了以上四部法典,并加入了14至15世纪的教皇谕令,形成了《
教会法大全》,并于1580年颁布,成为
天主教最广泛的正式法典。然而,由于篇幅庞大,使用起来颇为不便。
20世纪初,教皇
庇护十世倡导编制一部更为简洁且系统化的法典。1917年,
本笃十五世颁布了《天主教法典》,共包含5卷2414条。第二次
梵蒂冈公会议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决定对此法典进行修订。1983年1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签署了新的《天主教法典》,共计7卷1752条。这部新法典在教会组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以往以统治权为基础的管辖方式,转而采用更平等的参与式管理模式。此外,新法典简化了教会内部的法律程序,并放松了对教徒婚姻的一些限制。尽管如此,新法典的适用范围仍然局限于原本遵循拉丁礼的天主教会。
宗教改革之后,教会法规主要适用于
天主教,新教各派则不再接受天主教会的法规,转而制定了自己的条例。也有一些新教派别未设立固定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