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弟兄十三人,姐妹七人,系由四个母亲所生。父亲排行第九,名国佐,字利宏,号心陶。虽说祖籍中山,但张其过去从未回过故乡。在众多叔伯中,只见过三位。至于祖父的情况更不知晓,遂使这异乡游子竟不知自己的来历。待到一九八七年九月返故里寻根问祖时,查阅了族谱,方知祖父名纶阁,字维经,乳名寿,俗称泥公寿。
大约在一九三七年,父亲回家乡处理产业期间,不幸竟暴病身亡。从此弟兄们少年丧父,继而失学,饱受无父何之苦。为了生活,母亲把他们弟兄三个送往
山西省晋祠镇,寄居在八
伯父(张国华)家。那知祸不单行,“七七”事变后,年迈的伯父又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积劳成疾,病故他乡。作为老三的张其便带一个弟弟于一九三八年投奔
延安市参加革命。
经过革命洪流的陶冶,张其同志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渐渐萌生学习乐趣与工作热情。一九三八年投入抗日民族先锋队,一九四○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经过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后,调到前方部队,从事文艺工作。历任戏剧组长、剧团团长等职。也曾经在话剧、秧歌剧的活动中担任演员、导演,并从事作曲等工作。
一九四七年,随西北电影团行军到东北,此后转而从事电影业。这段时间,他接连地参加了《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光荣人家》、《
刘胡兰》等几部故事片主要演员的工作。自一九五二年创建科教片厂后,他调任导演。他能适应环境,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做到合情合理。因此所拍的五部科教片颇受好评。但出乎他意外的是,原认为没拍好的《杉木》一片,竟荣第一届
威尼斯国际科教片展览荣誉奖。其实他是花了不少心血,下了不少苦功,才得到的荣誉,并非偶然。
刚刚对科教片导演工作产生了兴趣,一九五五年
北京电影学院聘
苏联专家主办导演专修班,中央电影局便调他去学习。学了两年多,毕业后,为了学以致用,又分配回故事片厂。此后至“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前,在《
洞箫横吹》《
英雄儿女》《
金玉姬》《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影片中任副导演和导演。
“文革”期间,张其导演遭到极“左”路线的迫害,全家被下放到东北山区插队落户。虽吃过许多苦头,但一连五载与农民一起生产、生活,使他得益非浅。按他自述,与农民兄弟彼此建立了深厚感情,对农民的了解,自然要胜过一般的体验生活。
他调回工作岗位后,有着强烈的反映农民的创作欲望,先后导演拍摄了七、八部故事片。在《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家庭琐事录》两部农村片中,他把精力都倾注于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真实地表现了广大农村青年男女的生动形象。
《角落》一片摄制完成之际,正值开展“清除精神污染”,审查修改历时半年。该片问世后褒贬不一,报刊展开争论月余,对张其同志未始不是好事。既为该片大造了声势,又引出许多评论家的好文章。但他对“文革”十年余悸未消,心中难兔忐忑。直至一九八二年评选“
中国电影金鸡奖”,该片获优秀编剧奖,剧本得以肯定。继而,影片又获中央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奖。以张其导演的艺术经验、学识,得此荣誉,殊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