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肋龙(学名:Poekilopleuron)是一属基础
坚尾龙类恐龙,属于
斑龙科。它们生存于侏罗纪中期(巴统阶),约1亿6800万到1亿6500万年前。它的化石是部分的骨骼。杂肋龙发现于
欧洲,
法国。
杂肋龙体形属于大型恐龙,体长8米。杂肋龙最特别的地方是其大手臂,是较为原始的特征。它不像后期的
兽脚亚目的手臂很小,而是长及强壮的。杂肋龙的前臂短而粗壮,而年代较晚期的
北美洲近亲
蛮龙也有类似迹象。杂肋龙的化石显示了一套罕见完整的腹
肋骨:十四对腹肋骨支撑着动物的身体。其前肢长度约为60厘米,是这种
兽脚类恐龙更原始构造的迹象。与后来的兽脚类恐龙不同,它们的前肢倾向于与动物体型成比例地缩短,杂肋龙的前肢很长,因此也更有力量。长度主要集中在延长但肌肉强壮的
肱骨上。前臂明显短而粗壮,这一特征与稍后出现的、体型更大的
美国近亲
霸王龙相似。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尺骨上缺乏鹰嘴突。
杂肋龙的模式标本是在1835年7月在La Maladrerie附近发现的,并由雅克·阿曼德·尤德-德隆沙朗在183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首次命名和描述,基于现在已经被摧毁的模式标本。尤德-德隆沙朗在1837年发表了更详细的发现报告,该报告也于次年刊登在《诺曼底林奈学会论文集》第6卷中。模式标本曾存放在卡昂科学学院博物馆,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其中包括腹
肋骨、
趾骨、左前肢、尾椎、横突、肋骨和后肢。如今仍然保存的材料很少,尽管腹肋骨、趾骨和前肢已被复制,现在代表着模型标本,分别存放在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标本编号MNHN 1897-2)和耶鲁
皮博迪博物馆(标本编号YPM 4938)。原始材料是在法国诺曼底的
卡昂石灰岩层中发现的。杂肋龙可以被归类为巴通阶中期。
杂肋龙是一个难以分类的分类单元,因为其原始材料已经丢失,而且已知的复制品很少。杂肋龙曾被更名为不同的物种和属,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是它的次级同义词。杂肋龙的化石材料包括两节尾椎,其中一节椎骨的横突与下一节椎骨的中央骨相连,形成了外生骨增生。还有两节
趾骨保存了病理现象。一节可能是脚趾骨显示出三个低矮、不规则的外生骨样突起。
另一节可能是手指骨显示出一个“低圆形突起,类似愈合痕”。拉尔夫·莫尔纳认为一个个体中出现三种病理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由于这些标本在1944年
英国轰炸中被摧毁,无法进一步检查这些病理现象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