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建(1867年-1943年6月10日),原名光鉴,字昭,笔名君朔、于晋,
新会区人,
清代及中华民国时期的翻译家、官员。他是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生,后留学
英国。曾在清政府担任海军顾问、军枢司司长等职,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顾问、盐务署参事、
复旦大学教授等职。伍光建的译著丰富,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共计约130种。
伍光建出生于广东新会,早年在
墨园村书塾接受启蒙教育,表现出色。15岁时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业优异,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毕业后,他被派往英国,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深造,随后转入
伦敦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并转向文学领域。
伍光建于1892年学成归国,起初在天津水师学堂担任助教。此后,他曾任职于多个政府部门,包括出使
日本大使随员、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的一等参赞、学部二等咨议等。
宣统元年(1909年),他参加了留学生廷试,获得文科
进士出身。随着海军处的成立,他担任顾问兼一等参赞。次年,海军部设立,他历任军法司、军枢司、军学司司长。宣统三年(1911年)6月,参与创立中国教育会,并被推举为副会长。民国成立后,他先后在财政部、盐务署等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直至北伐军兴起南下,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最终,他选择定居
上海市,专注于翻译工作,成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
伍光建的翻译生涯始于1898年,当时他应
汪康年的邀请,为《
时务日报》撰写文章,介绍西方科学文化,并使用“君朔”这一笔名发表了众多
粤语翻译作品。他的早期译作在中国近代白话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他的译作广受欢迎,尤其是对
法国亚历山大·仲马的作品《侠隐记》及其续集《续侠隐记》的翻译。1920年代中期,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译作《
侠隐记》,并将其纳入《
万有文库》系列。除了文学作品,伍光建还翻译了大量的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他的翻译受到了
胡适、
曾朴、
徐志摩等人的赞赏。1930年代,他为商务印书馆翻译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小说节选本。晚年,他更加关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1943年6月10日,伍光建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
伍光建的译著极为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总计约130种。其中包括《帝国英文读本》、《英文范纲要》、《英文范详解》、《英文习语辞典》、《西史纪要》等
教科书,以及《侠隐记》、《续侠隐记》、《造谣学校》、《诡姻缘》、《罗马衰亡史》、《劳苦世界》、《二京记》、《伽利华游记》、《孤女飘零记》、《海上的劳工》、《罪恶与惩罚》、《疯侠》、《拿破仑论》、《俾斯麦》、《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
法国革命史》、《英国史》、《约瑟·安德鲁传》、《饭后哲学》、《狐之神通》、《狭路冤家》等作品。1979年初,伍氏后人在上海寓所发现了伍光建近300万字的未发表译稿,这些稿件主要为历史及传记作品,包括《英国第二次革命史》等。1981年,《伍光建翻译遗稿》出版,收录了他生前未发表的译稿19篇。
伍光建的儿子
伍蠡甫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美术理论家、西方文论专家、文学家、国画家。伍蠡甫在其父亲的影响下,继承了家族的翻译事业,被誉为“
中原地区译坛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