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红跑道》由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干超担任导演,龚卫、朱骞等担任摄像,在刚落幕的第十四届
上海市电视节上获社会类纪录片金奖。
《红跑道》是由干超执导的纪录电影,于2009年5月在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首映。
该片讲述了上海一所少年体校里一群练体操的孩子在大赛来临前半年里的成长,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基本资料
红色的跑道上,连续不断的跳跃、翻滚、倒立,伴随着责任与期待。
这群练体操的孩子,比同龄人更坚强、成熟。
他们在人们的期盼和教练的帮助下,经历着身体的锻炼和心灵的成长,他们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甜蜜和光荣……
剧情简介
2008年6月22日,享有盛誉的
美国SILVERDOCS纪录片节宣布了今年的各大奖项,在最受瞩目的国际纪录片竞赛单元中,《红跑道》获得评委会特别奖,
欧洲作品《英国医生》获评委会大奖。
《红跑道》讲述了一群练体操的孩子和他们家庭的故事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在人们的期盼和教练的帮助下,经历着身体的锻炼和心灵的成长,他们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甜蜜和光荣。
评委会对纪录片的《红跑道》评语是:“一位母亲将家庭沉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两个女孩在单杠上展示孩子所面临环境的艰难与复杂,一群练体操的孩子为成年人讲了一个中国式的寓言故事。紧张而充满力量、细腻而感人至深。本片的年轻导演
干超展现了巨大潜质,评委会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美国著名杂志《综艺》登载报道,对《红跑道》的评语是:“具有启示性、让人目不转睛的作品,精确、智慧、冷静”。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退路的跑道。在红色的跑道上,一群六七岁的孩子连续不断的跳跃、翻滚、倒立,永远伴随着教练无情的呵斥,他们背负这些责任与酸楚。他们来自破碎而贫困的家庭。一无所有的父母别无他求,一心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在竞技场上一举成名。 体操队的这群孩子,比同龄人更坚强、成熟,他们在永无止境的期盼中,承受着身体的煎熬和心灵的孤独,他们也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甜蜜和光荣。
幕后制作
2007年初,
干超和该片摄影师龚卫一起去体校打羽毛球,在电梯旁的大房间里看到了一群练体操的孩子,当时他们并没有拍摄纪录片的打算。2007年5月,德国DNR电视台的人找到了干超,寻找合作拍摄纪录片的机会。担任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副总监的干超以前看到过很多这一类体育纪录片。他想到了一群练体操的孩子在10月份就要参加市运会。从5月份开始,只要拍五六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拍摄,便决定与德国DNR电视台合作摄制纪录片《红跑道》。
发行信息
上映日期
主创公司
主创团队
评价
红跑道的残酷与温情
导演
干超在纪录片《红跑道》结尾抛出了一枚硬币——硬币的两面:邓彤和爸爸,面朝
外滩的灯火辉煌,在回家的轮渡上对话。每天,这对穷父女都这样跨越
黄浦江,来往于
卢湾区的体操训练馆和
浦东新区租来的“家”里。一切都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
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导演干超在2004年和
梁子合作拍出了著名纪录片《
房东蒋先生》,之后一直沉寂,直到2008年拍出《红跑道》。《红跑道》讲述了
上海市一所少体校里一群练体操的孩子在大赛来临前半年里的成长,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这部由SMG纪实频道和德国NDR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已经席卷了11项国际大奖(包括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奖、
巴塞罗那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奖、
萨格勒布国际
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美国电影学院SILVERD OCS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
皮博迪奖等)。
孩子们爱体操吗?邓彤练体操是想给妈妈买大房子,王露凝是因为“寄养”她的
上海市爷爷希望她身体健康,阿南要为了完成妈妈的心愿……这样的主题,可以拍得很无望,也可以拍得很光明,但
干超的《红跑道》跨过了“纪实”这条冰河。
《红跑道》更像电影,没有解说词,没有采访,甚至没有人物介绍,只有若干个场景和若干个对话。训练、生活和家庭,在画面上得到了有节制的呈现。干超继续了他的CINEMATIC(电影化)风格,静止的镜头,多层次的含意,残酷又温情,真实又荒谬。《红跑道》把硬币的两面——欲望和恐惧,幸福和苦难——砸碎了,揉扁了,让我们看个了透彻。
《红跑道》是一部关于少年体操选手的纪录片,取材拍摄都在上海
卢湾区少年体校的体操队中完成。干超说一次和朋友去那里打羽毛球,“先看到了
姚明——感觉没有我想象中高——然后我推开旁边的一扇门,满眼的红色和上下翻飞的孩子们扑面而来。”他说自己一下子就被触动了。
干超说,当时自己有一种奇特的感觉:眼前这些不过十来岁甚至五六岁的孩子们,就在一个严密的体系中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种体育的“举国体制”他并不喜欢。但它却被证明是有效的。
国外评委和媒体对影片的评价大都集中在“
奥运会”、“发展的代价”等方面,但
干超觉得这部片子并非一部单纯的体育纪录片。他觉得自己与这些孩子的童年都是都按照限定的道路成长。他认为童年都有一个值得记忆的起点,大家都走在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退路”的跑道上。比如卢湾区少体校中,很多小孩练得手都破了,但还在努力地练,“一切都是为了那个结果。但我们真的那么需要那个结果吗?”在阐释影片时,干超曾经这样表示: “事后会觉得自己拍这个片子,就是为这些孩子留下点东西。”他认为纪录片有其特质,并不一定要去解决或者阐释所有问题。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红跑道》无疑也有独到之处,有人评价,“创作者知道外国人关注什么样的中国题材和故事,习惯于怎样的视角和叙述方式”。《红跑道》做了国内和国际两个版本,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人文内涵,经过不同方式的叙事和表达,就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和片商的习惯口味。在制作方面,《红跑道》是中德合资,德方占了大头;在创作上是中德合作,中方派导演、摄像和灯光等,德方派
剪辑师。
中国的电影纪录片虽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是长期以来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拍摄完成之时,就等于被藏入片库之时。但目前《红跑道》已被
美国HBO电视网、德国电视一台、
西班牙国家电视台等国际媒体购买了版权,在商业运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干超认为,纪录片对年轻观众还是有吸引力,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已经开始盈利就是一个例证。据了解纪实频道已经尝试到电影院去放纪录片,票价只卖35元,可容纳300名观众席的厅上座率也能达到五六成以上。而在
广州市,随着多年作为纪录片大会的主会场,
环市东路上的蓝宝石影院经常放映的纪录片,已经成为广州不少艺术爱好者们的“必选课”。
获奖记录
2009休斯顿电影节白金奖(Platinuma ward)
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奖
美国电影学院SILVERD OCS纪录片
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非主题类大奖
2009年第68届“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2009年巴塞罗那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奖
2009年萨格勒布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09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