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匠村位于
平湖市东南部,距城区11.3公里,隶属
林埭镇。东邻黄姑镇庙桥村,西与群丰村接壤,南靠光明村,北与农跃村相接。水陆交通便利。村以境内有一条长约1公里的陈匠浜,村民沿浜居住,陈姓都系泥水、木匠而得名。
村庄简介
清属齐景乡大堰庄。民国时属
大堰乡。1949年后属渡船乡,建为陈匠、
臭椿2个行政村。1954年组建民主、
民丰县、红星3个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陈匠高级社,划归林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与光明、全丰、高丰社合建为徐埭人民公社七大队。1961年分建为林埭人民公社陈匠、红星、刘公、光明、全丰5个大队,1965年陈匠、红星合并为陈匠大。1983年为林埭乡陈匠村。下辖椿树头、陶家桥、鱼池漾、黄连头、石桥湾、三埭头、陈匠浜、沈家廊、徐家宅基、干家廊、荷叶地1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
臭椿头。1992年,全村476户,1794人。村民主要姓氏有沈、徐、杨、陈4姓。有耕地2134亩。
农业生产
陈匠村原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粮食、棉花、油菜,农民收入较低。1978年,全村农业产值48.3万元,村办工业仅有一家综合厂,工业产值5.5万元,社会总产值为53.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45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抓住
改革开放机遇,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先后办起了皮件厂、服装厂、糖厂、竹厂。1984年,村办工业总产值增至121万元。1985年,投资43万元创办平湖第三造纸厂,全村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万元。198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万元。1987年,在调整工业基础上创办陈匠玩具厂,1990年发展横向经济,与上海浦江玩具厂联营。1991年,平湖第三造纸厂与
常州市轻工机械厂联营,投资995万元新办平湖东港造纸厂。村办工业以发展
造纸行业为主。平湖第三造纸厂现有固定资产207万元,职工288人,1992年生产瓦楞纸箱板纸8800吨,年产值788万元,创税利128.7万元,产品销往
上海市、
福建省、
广东省等地。东港造纸联营厂现有固定资产995万元,职工329人,引进1600型多缸多网板纸机,生产1号、2号牛皮箱板纸、纱管纸等产品。1992年8月试产,4个月产值388万元。陈匠玩具厂现有固定资产33.5万元,职工183人,生产长毛绒玩具,产品销往国外,1992年产值202万元,实现税利21.1万元。
1992年底,全村共有村办工业3家,职工800人,拥有固定资产1236万元。工业产值1378万元,创税利149.8万元。个体、联户办企业(服装厂)8家,务工人员44人,年产值47万元。全村工业总产值1425万元,比1978年增长258倍。平湖第三造纸厂、东港造纸联营厂已列为市重点骨干工业企业。
此外,村境内还有一家镇办企业--林埭砖瓦厂。1978年创办,1979年10月投产,现有职工265人。主要生产平瓦、多孔砖、8.5和9.5机制红砖,1992年工业产值288.65万元,创税利59.17万元。1989~1992年,连续被评为市(县)先进企业。
村办工业迅速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党支部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采取了三条“以工补农”的措施:一是按企业产值提取0.25%,上缴村作为管理费;二是按企业的利润上缴20%,作为村里公积金;三是按企业职工人数年人均36元,上缴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1984--1992年,村办企业上缴村三项经费累计45.15万元。村党支部把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铺设地下瓦管渠道3500米,实现了灌溉地下化;翻建机埠4个,更新水泵2台、变压器3台、拖拉机14辆;高压低压电线全部更新,完成农村电气化合格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共投资39.5万元。同时,还建立了一支38人组成的农技队伍,分为机耕、排灌两个农业服务队,实行机耕、排灌、植保、栽培等统一服务,并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92年,全村种植粮食1109亩,总产量1091吨;棉花565亩,总产量38吨;油菜1517亩,总产量272吨;年末生猪存栏1896头。副业主要以运输为主,有运输船23条、280吨位,运输拖拉机4辆,年收入30万元。1992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10万元。全村社会总产值为1669万元,比1978年增长30倍。人均收入1750元,其中务工人员人均收入2500元。
文明建村
陈匠村党支部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91年10月,陈匠村在
平湖市率先开展依法治村的试点工作。1992年1月,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村民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全村的安定团结和两个文明建设,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组织全体村民讨论和制订了《陈匠村村规民约》,于1月18日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陈匠村村规民约》内容包括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
陈匠村开展依法治村和《陈匠村村规民约》贯彻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个村民把《陈匠村村规民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都能自觉地遵守。村民的集体观念得到了增强。以前村里搞基建,工地上材料不翼而飞,但1992年春,村造纸厂和玩具厂建新厂房时,工地上材料没发生被人拿走的现象,不少村民看到散失的材料还主动帮助堆放整理,有的职工还主动为厂义务劳动。此外,村民应上缴村的款项和各项任务都能自觉地完成。社会治安稳定,全村形成无违法案件、无小偷小摸、无
迷信活动、无赌博等良好社会风气。村民无违反
计划生育和乱占耕地面积的情况。尊老爱幼,成为名副其实的市级文明村。
《陈匠村村规民约》的贯彻实施,既保障了村民民主权利,又引导村民充分、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村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后,财务帐目、收支情况每季度公布一次,这为村民参政议政开辟了渠道,调动了村民民主管理财务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通过它直接参与村务的重大决策、管理和监督。村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代表报告工作,审议本村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以及财务预、决算情况,讨论了村办企业扩建和村级公路、地下渠道、自来水、农村电气化等建设事项,研究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村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力地推动了陈匠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
村里集资28万元建筑1条4公里长的公路和2座桥梁,与镇公路、乍(浦)嘉(兴)公路接通;并购置5吨汽车3辆,3吨汽车1辆、轿车1辆、工具车1辆。投资6.7万元新建了584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幢,并添置了教学仪器,增加了体育设施。村小学现有6个班级,在校学生110人,教职员工9人;附设1个幼儿班,入托幼儿30人;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达到100%。1992年投资3.7万元,打深井1口,使企事业单位职工和部分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不久将扩大到全村。福利事业不断增加,全村221名60岁以上老年人都享受参加福寿保险,每人一次投保400元,共支出福寿保险费8.84万元,并对每户家庭实行财产保险和每个职工实行人身保险,规定村办企业职工60岁退休,每月发给退休工资。村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可报销10~50%的医药费,特殊情况者经村批准,最多不超过2500元。1986年以来,全村已有75%的农户造起了新楼房。全村安装电话机19部,村民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已较普及。
陈匠村依法治村,加强文明建设的经验,已在全市推广。村两个文明建设能取得显著成绩,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共5名干部,他们具有开拓精神,积极创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全村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团结一致,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关心群众,作风民主,取得全村广大群众的信赖。村党支部自198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市(县)先进党支部,1985年被评为
嘉兴市先进党组织。村委会在1985年、1988年、1990-1992年均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单位。
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陈匠村村民选择进厂打工,单本村的30多家中小企业就吸纳了全村2700多名劳动力。而与此同时,地里干农活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出现了部分“抛荒”现象,尤其是油菜、小麦这一季,很多农田“抛荒”,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去年上半年,距离陈匠村较近的
乍浦镇的绿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这一情况,便主动上门提出租赁这些闲置土地种植洋。经过协商,最后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承租了该村385亩土地半年的使用权。村党支部书记吴国锋告诉记者,一开始农户考虑到还要种植晚稻,所以只出租了半年,但在看到出租带来的良好效益后,今年很多农户主动要求把全年的土地使用权租出去。已有220亩土地出租,每亩年租金600元,共带来收益132000元。预计到秋季时,全村还将有800余亩土地租赁出去。
把土地租出去后,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空了下来,而绿叶公司租赁了大量土地后正好缺少人手,大家便成了自家地里的“打工者”,每人每天可收入20元左右,一年下来少则也有两三千元。现在全村共有近百名“打工者”,全年收入达30多万元。村民缪永根说,原先种粮每亩年纯收入只有千把元,而且还要“看天吃饭”,现在光租金就有600元,每天还有打工收入,一年下来比自己种地要多收益4000余元。还有很多村民表示,虽然子女都很孝顺,但总问他们要钱也不好,现在自己有收入,用起来就宽裕多了,有时候还能给家里添点小物件;而且打工时间很自由,他们每天还能按时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
到自家地里“打工”后,陈匠村一些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村里原来都是种植稻谷、油菜等传统植物,现在看到种植洋蓟等特色作物效益这么好,又通过“打工”掌握了种植技术,很多农户也开始寻思着“自立门户”,发展高效农业。村里已有了数家蔬菜种植户,而且不断有农民加入这个行列。
参考资料
信息网.jx.zjol.com.cn.201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