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石榴》是流传于安徽省
五河县县的地方民歌,属于五河民歌的代表作,以独特的韵味和优美韵律反映了五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破除农村中的封建残余思想,五河县老艺人霍锦堂将当地民间传唱的小调改编成了一出反抗农村
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三人小戏《摘石榴》。经由民间艺人张相千(饰小生)、安华芝(饰 小姑子)、王万侠(饰嫂子)三人的倾力合作,演绎了一段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不顾世俗偏见,为自由幸福而奋起反抗的感人故事。出于对旧礼教吃人本质的痛恨和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三人小戏《摘石榴》 一经演唱便引起了众多百姓,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共鸣。当地百姓争相学唱,随后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演唱一等奖。
1979年,
五河县文化馆张荣阳等人开始进行民歌普查。随后,经由安徽省
民俗音乐征集小组删减改编后《摘石榴》由三人小戏变为二人对唱,王万龙对民歌《摘石榴》 的歌词进行了缩编,变为六段,而张荣阳则在歌词和原有三人小戏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整理,三句优美旋律又外加了一句衬句,并且记录了全部的曲谱。1982年,
蚌埠市歌舞团演员
马留柱和
曹新云在民歌大赛中演唱《摘石榴》,一炮而红。随后,两人在中国唱片社灌录了唱片和盒带,在全国和东南亚各地进行发行。同年民歌《摘石榴》又入选了歌曲集《带露的花朵——安徽民歌100首》,2001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
中国艺术节上,由歌手薛胜明和张红曼对唱获得金奖。2010年,著名歌手
祖海将此歌唱进
维也纳音乐厅。
作为一段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民间小调,《摘石榴》在
五河县流传了百年以上的时间,2008年6月,五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石榴》起源于五河县民歌之乡
小溪镇小溪村。过去村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石榴树,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这首侩炙人口的
民俗音乐。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不满父母
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摘石榴》优美的旋律,曲调欢快、明畅,大方的表演,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摘石榴》还作为每场演出的结束曲播放,连
中国艺术节颁奖仪式的伴奏也锁定了这首欢快的乐曲。
《摘石榴》让大江南北识得中国民歌大系中五河民歌这朵艺术奇葩。 1982年,歌手
马留柱和
曹新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
民俗音乐大赛展示石榴新曲,大获成功,随即在中国唱片社灌录唱片和盒带,于全国和东南亚发行。同年,新《摘石榴》入选歌曲集《带露的花朵——安徽民歌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