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经原国家高教部批准,创办于1982年,原直属暨南大学直接领导,现为经济学院主要科研机构和学术研究基地。
简介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从事特区经济、开放区经济和港澳台经济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其创立源于广东省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暨南大学面向海外的办学特色。
早在1979年,暨南大学的一批学者已开始参与经济特区的理论和决策研究。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成立后,所里的科研人员曾先后参与特区筹办、蛇口模式的调查研究,并于1983年率先在全国开设“特区经济学”课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984年研究所编出版《中国特区经济》一书,成为全国第一本有关特区经济的专著,不仅为全国高校提供了有用的教学资料,还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的特区提供了帮助。此书在当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市场上成为内地出版的十本书中销量最高的一本,被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
1985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区所科研人员对我国特区经济的发展展开了跟踪研究,于1988年出版《中国特区经济学》一书。该书获广东省社科联评为学术著作优秀成果奖,于1989年由香港新闻出版社再版并在海外发行。此外,特区所科研人员还曾先后受国务院特区办委托主持编写《当代中国》系列丛书之一的《当代中国经济特区》,受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主持编写《广东大百科全书》的特区经济篇。
19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央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先后步入回归祖国的历史时期中,特区港澳所的科研人员参与了珠江三角洲战略发展研究,参与了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的研究,成为全国最早从事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从事港澳台经济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政设置
目前,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下设港澳经济研究室、台湾经济研究室、区域经济研究室、城市经济与管理研究室、经济地理研究室以及办公室、资料室等。
师资队伍
研究所现任领导班子是:所长:陈恩教授;所长助理:钟韵博士。现有科研人员15位,其中教授3人(均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办公室教师2人。配合研究所兼顾教学与科研的特色,研究所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分别毕业于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专职研究人员的54%。研究所已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研究领域涵盖区域经济学各个方面、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能够独立承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课程。其中,三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冯邦彦教授、陈恩教授和龚唯平教授作为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分别在港澳经济、台湾经济和理论经济等领域具有突出成果,在国内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左正副教授为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和广州市人民政府顾问,在珠三角经济、广州经济研究方面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陈章喜副教授在房地产研究方面也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
除自身教师资源,研究所还在国内外名牌大学及科研单位聘请了六位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及客座教授,他们分别就职于联合国驻日内瓦会议服务司、日内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及广东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科研成果
建所20多年来,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研究课题、研究专著、学术论文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奖项。
在科研项目方面,由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完成的重要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分别是“亚洲四小龙廉政建设研究”、“中国三资企业管理研究”、“九十年代的粤港澳经济关系”、“广东省与港澳关系研究”);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暨中华基金1项(“经济特区房地产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教委项目6项(分别是“特区经济研究”、“中国经济特区综合研究”、“澳门经济结构与特点研究”、“过渡时期澳门产业结构转型研究”、“澳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港澳回归前后大陆与港澳台经济关系研究”);国家科委项目3项(分别是“广东‘三来一补’企业调查”、“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和“内地中小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专题研究”);国家教育部项目1项(“香港与泛珠三角物流业合作研究”)。此外,研究所科研人员还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如广东省社科重大课题“粤港澳关系研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广州内环路建设对广州经济影响的研究”等等,都获得好评并产生重要影响。
1995年以来,由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承担并完成的各类重要科研项目超过50项。在继续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研究所完成了多项由地方政府机构及港澳研究机构委托的实践研究项目。研究所根据自身的研究优势,在港澳地区及广东省各地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咨询顾问作用。近年完成的一些重要实践研究项目包括:由广东省省政府委托的“21世纪初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广东省政府专项问题课题“CEPA:广东的机遇与挑战”、广东省政府重大社会咨询课题“建立粤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与广东对策研究”、广东省贸促会课题“CEPA框架下粤港两地经贸关系研究”、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委托的“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对澳门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和“澳门航空业发展策略研究”等等。这些实践研究项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化,同时也更大地提高了特区所在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学术知名度。
此外,研究所更不定期召开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研讨会议,积极构建与同行交流的平台。近两年来,研究所承办的主要学术交流会议包括“CEPA与泛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国际研讨会”和“‘十一五’时期粤港经济合作研讨会”等。
科研专长
目前,研究所的科研专长主要表现在几方面:港澳经济研究、台湾经济研究、结合粤港澳台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研究。
(1)港澳经济研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中,研究所积极从事对香港、澳门经济的研究。多年来,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承担了多项与港澳经济相关的研究课题,并出版了多部有关港澳经济发展的专著,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冯邦彦教授的《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香港华资财团(1841-1997)》、《香港金融业百年》、《香港房地产业百年》、《香港产业结构研究》、《百年利丰——从传统商号到现代跨国集团》、《澳门概论》和龚唯平教授的《香港21工业》等。经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所在港澳经济问题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研究所是官方的粤港高层联席会议下设粤港发展策略研究小组的粤方单位成员之一,也是粤港成员中唯一的非政府机构。
(2)台湾经济研究。作为广东高等院校中最早从事台湾经济、两岸经贸研究的科研单位,研究所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的台湾经济、两岸经贸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近年来,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并完成的科研项目20多项,包括国台办、省市台办、广东省统战部等重点课题10多项。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陈恩教授的《台湾民营经济》和《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分析》等。其中,《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分析》是国内第一本有关台湾经济结构的研究专著。研究所的冯邦彦教授和陈恩教授还获聘为国台办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3)区域经济研究。位处广东的区位条件,以及多年来对特区经济的关注,奠定了研究所对粤港澳台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的实力。研究所于2003年获批成为经济学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权点,是我国10余个“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授权点之一,也是广东省省内目前唯一的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地处广东的区位特征,使研究所对广东的区域经济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尤为关注。研究所积极参与了多项服务地方的实践研究课题,充分体现了“积极服务社会”的发展特色。近年来,由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广东经济发展研究课题包括由广东省政府委托的“21世纪初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委托的“中国大都市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经济区域化过程中的中心城市作用研究”、“广州南沙开发区产业结构研究”、东莞市政府委托的“东莞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韶关市政府委托的“韶关市‘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的战略研究”等等。一些相关研究专著,例如左正副教授撰写的《广州:发展中的华南经济中心》、陈章喜副教授的《粤港澳金融合作的系统研究》等著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生教育
研究所自1984年起开始招收特区与港澳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经济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开办研究生班。在获批区域经济学硕士点前,研究所教师已挂靠学校经济学院招收政治经济学硕士生多年。
目前,研究所以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为主要学科建设方向,设有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招有博士、硕士研究生约60人,并开办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班、短期培训班等,为社会培训高级专业人才。
荣誉
在20多年的研究中,研究所科研人员获得了由国家、地方及港澳机构授予的多个奖项。近年来的重要奖项包括:冯邦彦教授的专著《香港华资财团(1841-1997)》获国家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获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澳门概论》获首届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陈章喜副教授主持的《粤港澳金融合作的系统研究》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左正副教授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论文《迈向21世纪的南中国经济圈》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行政设置
师资队伍
科研成果
科研专长
研究生教育
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