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石窟
公元5世纪建于新疆的石窟
克孜尔哈石窟位于今中国新疆库车市西北,是古代龟兹石窟,和克孜尔石窟(即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石窟、森木赛姆石窟、阿艾石窟同为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5世纪。克孜尔尕哈石窟现存54个洞窟,46个编号洞,分布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内的崖壁上,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处佛教文化遗址。
简介
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西北十四公里的山沟中,石窟开凿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范围内的崖壁上。分为东西两大组群,现存洞窟54个。与克孜尔尕哈烽隧毗邻,距离县城12公里,周围一片灰白的风蚀雅丹地貌,鲜有植被(周边仅有守护者种植的两棵榆树市),远离人烟,至今未通水、电。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离库车市都城伊罗庐城(即现今库车县城的皮朗古城)最近的一处石窟群,也是龟兹地区的一处中型石窟群。浓郁的龟兹画风及珍稀的龟兹文题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历史沿革
克孜尔尕哈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纪,开凿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范围内的崖壁上。分为东西两大组群,现存洞窟54个,编号洞窟46个,其中较完整的洞窟39个,有壁画的洞窟13个。四大石窟建筑形式多样,按功能分有支提窟僧房窟、讲经堂、禅窟等;按窟顶形状分有平顶、券顶、穹庐顶、套斗顶、覆斗顶等。现存较完整的39个窟可划分为5组,每组都具有礼拜、讲经、禅修和居住等各种功能。石窟壁画均是典型的龟兹风格,有佛本生故事40余种,因缘故事20余种,还有佛传故事画及龟兹文题记。全盛期的石窟壁画展示了“曲铁盘丝”画法,色彩鲜明华丽,人物姿态自然,服饰华美多样。其中以第30窟的八身飞天最为著名。
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属于国家寺院,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其中的讲经窟在龟兹石窟中别具一格,其浓郁的龟兹画风及珍稀的龟兹文题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2001年06月25日,克孜尔尕哈石窟作为北朝至唐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名称由来
“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一般是这样解释的:“克孜尔”是“姑娘”,“尕哈”是“留下来”的意思。在维吾尔族的传说中,古代有一位国王的女儿,出生以后,相士说她将来必定被毒蝎蜇死,国王为了躲避毒蝎的威胁,在戈壁上造了一所高大的土台,让公主住在那里。谁也没有想到,在一次国王赐予他女儿一个苹果时,从里面爬出来一只毒蝎,蜇死了这位美丽的公主。传说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就是公主住过的高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公主,就把高台称作“克孜尔尕哈”了。不过,《突厥语大词典》中对“尕哈”一词的解释为:“建筑在山顶上或高地上的外形如同塔楼的建筑物,其顶部可点燃火,监视敌人侵入国土,使人民进行防御。”同时也说明,石窟是因烽燧而得名,烽燧修筑在先,石窟开凿在后。
壁画故事
克孜尔尕哈第30窟后室券顶“飞天”。飞天:飞天在克孜尔尕哈石窟壁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第16窟券顶中脊绘两列飞天,他们或上袒身下结裙,或斜披天衣,屈曲取腿,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第23窟主室券顶的两列飞天有的持花绳,有的双手合十,情态各异。最精彩的要数这两窟后室顶部的举哀天人了。第16窟的天人脚踩莲花,双腿相交,身躯朝向涅檠佛的头部倾斜,极富韵律感。第23窟的举哀天人竟达28身之多,满铺后室顶部。这些天人有的弹琵琶,有的奏箜篌,有的执排萧,有的在散花。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