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后,就业瓶颈成为持续迫压青年人的难题,城市街头出现大量“待业青年”。对于大院子弟而言,从小的优越感和生长环境也使他们没有具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与社会正当竞争的能力。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却代表着最真实的世俗人生,
王朔把他们称为“顽主”。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观、马青、杨重开了一家3T公司,专门解决各类疑难杂症,帮助客户排解烦恼,并承接代人受过的业务。公司发展期间,被法院送达了传票,命令其停业整顿。当他们离开已停业的公司时,却发现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都是需要帮助解决生活难题的人。
《顽主》并非真正的抗议者,而是以一种闹剧的方式来成为这股大潮的一部分。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
顽主》于1988年在中国大陆首播,由
王朔担任编剧,张国立 ,
葛优参与演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了第一次大转型。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朝着价值多元和意义多极的社会形态转变。政治权威在商品经济领域很难在发挥之前的作用,许多群众在思想上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开始重新审视社会的发展趋势,由于新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无法在人们心中迅速建构,人们处于价值与意义的真空之中。
“顽主”是“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父母曾经也是为祖国解放和国家建设做过突出贡献的人物,良好的家庭出生使他们在精神上有很大的优越感,突如其来的“文革”击碎了他们的理想,在社会的激流的巨变中,他们沦落为新社会的弃儿,变的茫然失落、无所适从。为了排浅积压在心底的苦闷,他们摆出“一点正经也没有”的姿态,拒绝一切道德与价值对他们的审视与束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王朔的作品应时而生,他的精明抓住了经历改革变动时期人们的迷茫心态,例如消费文化、享受哲学以及消解崇高的心态等。在他的作品中大胆的表现着一类把家庭、职业、理想、情感统统都取消了意义的都市青年,他们完全凭个人喜好聚集在一起酗酒,打牌,奉行及时行乐而把传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视为“粪土”。因此王朔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思想不凡,言行出格,玩世不恭。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却代表着最真实的世俗人生,王朔把他们称为“顽主”。
《顽主》这部作品,将阴晴不定的早春天气里,都市青年面对生活变革时的困惑与疑惧,渐次转化为按捺不住的憧憬与跃跃欲试的冲动。“文革”结束后,就业瓶颈成为持续迫压青年人的难题,城市街头出现大量“待业青年”。对于大院子弟而言,从小的优越感和生长环境也使他们没有具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与社会正当竞争的能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观、马青、杨重,是一群油腔滑调、机智诙谐的青年,他们开了一家3T公司,专门解决各类疑难杂症,帮助客户排解烦恼,并承接代人受过的业务。他们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奇人奇事,但最终都成功解决,公司也因此发展成长。
某次,一个不敢面对女友哭泣、希望分手的人向于观求助。于观接受委托后,与刘美萍见面,委婉地提出分手问题并不断自责,最终令刘美萍在泪流满面中破涕为笑。然而,随后法院向三T公司送达了传票,命令其停业整顿。三人为了应付上门讨说法的顾客亲属,耗尽了所有积蓄。事后,马青突然表示想要打人。在大街上,他们故意与一些面带愁容的中年人碰撞,但这些人都只顾着赶路,没有任何反应。当他们离开已停业的公司时,发现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都是需要帮助解决生活难题的人。
王朔的顽主,是社会与文化的叛逆者,恰到好处地为同时代的人们贡献了一份精神上的抚慰。顽主并不是真正的反英雄,而只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实践者和呐喊者。
王朔调侃阶段的《顽主》是“痞子文学”的高级阶段,是典型的“痞子文学”。
《顽主》运用了反讽技法,反讽理念预设了两类人的存在:领悟了反讽的人和没能领悟出反讽的人。前者以顽主青年共同体为代表,后者则往往是3T公司的服务对象如刘美萍。(刘美萍被视作“爱探讨人生”的现代派代表而受到顽主们揶揄)
王朔的《顽主》并非真正的抗议者,而是以一种闹剧的方式来成为这股大潮的一部分。(北青热点评)
2024年,《
庆余年2》的播出,让观众想起当年风靡一时的
王朔及其作品《顽主》。北青热点对此作出评价,表示他们都是社会与文化的叛逆者,也都恰到好处地为同时代的人们贡献了一份精神上的抚慰。然而,正如顽主并不是真正的反英雄,而只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实践者和呐喊者,
范闲的人生故事也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奋斗、成长,他所信奉的更多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