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公十二年》载,
秦国在公元前615年冬出兵进攻晋国,晋国
赵盾率大军拒
秦军于
河曲县(今
芮城县西风陵渡一带
黄河拐弯之处)。晋国谋士臾骈认为,秦军远来,不能持久,建议
晋绥军深垒固守,以待敌变。赵盾采纳了他的建议,严令军士坚守。秦军几次挑战,并且采取诱敌之计,均未得到决战机会。一天晚上,秦国派使者前去告诉晋军说:“我们两国军队尚未痛快地交锋,明天就请决战吧!”臾骈见秦使说话时眼珠转动,声音反常,等其离去后对赵盾说:“秦军要打算逃走了,请赶快安排追击。”后来证明臾骈的预见果然十分正确。
在这里,臾骈把
秦军口气刚硬的请战之辞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先辨其真假,然后从反面识破了秦军的诈情。
辨析秦军的请战之辞,臾骈以以下基本情况为根据:秦军远来进攻,几次求战不得,兵锋已老,加之后勤供应的压力,已无力取得大胜,他们在与
晋绥军难于继续相持的情况下,只有退归一条选择。但秦军要退归,最可担心的是一直在蓄锐等待的晋军乘退追袭。秦军为了保证自己撤退顺利,必然要想法稳住晋军。据此,他们的约战之辞极可能是撤归之前放出的“烟幕”,他们要引诱晋军忙于备战,自己则乘机撤归。臾骈还细心观察,认为
秦国使者“目动而言肆”的外部表情,即潜意识支配着的“身体语言”已证实了自己对
秦军约战之辞辨析的正确性。根据上述情况,臾骈满有把握地肯定:秦军要动身溜走,时间是在他们引诱
晋绥军备战的当天晚上。如能截击,必获大胜。
臾骈在战场上辨析敌辞,从反面识破敌之诈情的这类事情,被后来的军事理论家
孙武概括进著名的察敌三十几法之中,表述为:“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敌人措辞强硬,示以驰驱进逼之姿态,那是在准备撤退。这一察敌之法指出了战场上的一种复杂情况,提醒人们要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善于从反面识辨敌人的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