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忻州市市忻府区
豆罗镇麻会村始建于公元215年,大约在1800年前
东汉朝初期,俗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可见麻会村建村比三国时期还早几百年,麻会村历来是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是过去忻州城南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现今的豆罗镇仅二里(豆罗村东)。嘉靖年间还修筑了城堡,叫新兴堡,
建安城。麻会村曾多次设为县府所在,从地理位置看,麻会南依系舟山,面向牧马河,又靠洛阴水,有山有水,符合古代一般城池建造所择之地利。直至明嘉靖年间,镇的四周还修筑着堡墙,镇南设置墩台,仍然保留了新兴城的轮廓,是明清时期州八镇忻镇之一,名麻会镇。有《新兴堡碑文》作证。
麻会镇虽经千年历史变迁,村里的遗迹仍依稀可见,村西封王台,相传为此魏尔朱荣将军封王点将之处,村东荫洛寺,始建于
唐朝,其“怀中抱月”的
建筑设计,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村南的金刚坝护佑着麻会村,近坝的王家巷曾是慈禧西行歇脚处。
关于麻会说法不一,一说建村初本村及周边村民多在因荫落河两岸种麻,是当时制作布料的重要原料产地和集散地,当时这里既是麻的产地,又是产销交易之地,常有相关的集会在这里举行,故名麻会。
另传说古时麻会修筑了另一座城坞也叫“新兴城”。据《
平定州志》记载,“是汉末建安时期建筑的,故又名建安城。”忻州籍
清代学者王锡纶(字印川)所著《恰青堂文集·忻州考略》载:“麻会的”会“,当从“溷”(混的异体字,本为厕所之意,此处作脏水池讲).字,与麻组词成为
沤麻之水池。远古时候,忻州“境内山高林深,平地泉涌,气候比现代温暖湿润,为多条河流的发源地”(见《忻州乡土历史》)。又据《
忻州市地名录》载:“原麻会镇的东门外有一条河流,名叫洛阴水,
南北朝时期本地居民即利用河水筑池沤麻,颇多获利,以后遂即以沤麻织麻为务,随之镇名亦称为麻溷,后演变为麻会。”
相传,
朱元璋部将
常遇春少年时曾受辱于
忻州市,日后成为大将,领兵路经忻州。梦中误下“剿杀秀容县”的命令,一夜之间,秀容人被剿杀尽。以后外地居民迁徙忻州,忻州才又重新繁盛起来。
麻会是有名的文化村,从古至今,“麻会旗杆数不清”的说法人人皆知,历史上麻会出
进士5人,
举人不计其数。华北有名的继
元好问之后的大诗人王锡伦就是其中之一。仅
清代有记载的就出过三个进士。村里的史、马、王三个家族,都出过声名显赫的文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因其民文化氛围浓,见多识广、懂礼仪。与之说话很难占上风。所以“麻会的老汉说不得话”。
马氏家族,以马起蛟,
马腾蛟兄弟为代表。兄弟二人于
乾隆壬申同中
举人,马腾蛟又于同年八月中
进士,点
庶吉士,后授
吏部主事、
员外郎、掌印郎、福建邵武府
知府。现遗留马氏后人仅数几户,其中以现居西门的马国强、马国伟、马国艳三兄妹为直系后辈。
王氏家族出过一个王锡纶。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被选为拔贡,后任
临汾市儒学训导。
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人。
徐继畬评价他“不受迂儒笼络,亦不作名士佻语”。有“关(
石岭关)北诗文当屈第二”之称。著述有《怡青堂诗集》8卷、《怡青堂文集》6卷、《孝史》2卷。摘自《忻州集镇概览》
全村近三分之二地靠七眼机井灌溉,可谓稳产高产田,三分之一旱地,靠天吃饭。全村940个男女劳力,以农为主,除此之外,运输业、
建筑业、养殖业都有很大发展。
麻会村被列入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农民经艰难努力,建成3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两公里的环村绿化,硬化街道达13公里,20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正开工承建,改造人畜用水管道2000米,新增管灌3000米,开发新增土地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