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捕鸟蛛(学名:Cyriopagopus schmidti),又称施氏塞勒蛛,是
捕鸟蛛科Cyriopagopus属的动物。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
热带、
亚热带山区和半山区,是一种大型穴居、不耐寒的剧毒稀有动物。虎纹捕鸟蛛主要分布在越南、缅甸以及我国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
海南省等地。虎纹捕鸟蛛是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云南、广西一带发现的一个
蜘蛛新种,因个头最大产毒最多被誉为蜘蛛家族中的“世界毒王”。
生物特征
雌蛛
雌成蛛体长50.00毫米,腹部26.00毫米×15.00毫米;8眼集于一丘,前眼
列前曲,后眼列近直线排列,前侧眼 后侧眼 前中眼 后中眼。前中眼间距与前中眼直径之比7∶8,后中眼间距与后中眼直径之比25∶8。整个身体被浓密的黑褐色绒毛或长毛,头胸部黑褐色,颈沟和放射沟明显,中窝横向,螯肢内齿堤具18齿和许多小齿,外齿堤无齿,
触肢基节前侧和螯基外侧生有许多等长的羽状毛,胸板长大于宽,可见胸斑一对,触肢基节和下唇上生有颗粒状突起,跗节3爪,上爪下有2栉齿,下爪无齿,触肢和步足附节背面有许多颗粒状毛,各步足跗节和后跗节有毛丛,足式为1,4,2,3。腹部背面灰黑褐色,有5条黄色矢状纹,两侧颜色稍淡,前纺器一节,间距小于其直径,后纺器梢节较长。
雄蛛
雄成蛛的形态特征雄蛛体长44.00毫米。其头胸部为22.00×19.00毫米;腹部为22.00×14.00毫米。背甲黑褐色,头区及胸区周缘密布黄褐色长毛。8眼位于一扁椭圆形丘上,眼的排列及各眼大小比例与雌蛛相同。中窝弧形凹陷、前曲,中窝至头区前缘微倾斜,胸甲赤黑褐色、枣形,长大于宽,四周布满绒毛,胸斑一对。螯肢内外侧扁,外侧微隆起,内面凹扁,腹侧缘有金褐色粗刚毛组成浓厚的毛丛,外齿堤无齿,内齿堤16枚,其中近螯爪的一端4齿较大,外侧被短毛,其间有短棘3丛,为发声器的另一组成部分,此棘与螯肢外侧小棘相对摩擦成声,共同组成发声器,步足黑褐色,粗壮而长,
多毛。后跗节的大半部分和跗节的整个腹面有天鹅绒似的毛丛。爪稍弯曲,爪下有爪垫。腹部黑褐色,长卵圆形,被浓密金褐色毛,其黑色斑纹与雌蛛同,呈虎纹。前纺器小,呈小锥状,后纺器大,鞭状,由腹侧绕腹部末端弯向背侧。
触肢跗节密布金褐色刚毛和绒毛。从外侧看,跗节远端隆起,被浓毛。但从内侧看,此端中央凹陷,形成一环状圆圈,上生浓密的毛。生殖球
红色(生活时更加鲜红),圆球形,插入器粗而稍扁,沿中轴方向纵凹,呈长匙状。是一种剧毒
蜘蛛。
生活习性
虎纹捕鸟蛛是
变温动物,且具负趋光性,在
长沙市地区5月—8月为虎纹捕鸟蛛进行繁殖和卵的胚胎发育时期,5月中旬—7月期间为虎纹捕鸟蛛求偶和交配的最佳时期。在常温下活动节律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当温度在22—25℃之间(±2℃)时其活动最为频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活动,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时很少有虎纹捕鸟蛛出洞活动(20—30℃为适宜温度)。我们用50头蜘蛛经观察统计,结果表明虎纹捕鸟蛛在5—8月这段生长旺盛及繁殖期一天有四个明显的活动高峰期,分别在下午19∶00—20∶00之间,夜晚22∶00—0∶00,2∶00—4∶00,及上午6∶00—7∶00之间,而从上午8∶00—下午19∶00之间则很少有活动情况。
虎纹捕鸟蛛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耐干旱能力较差,远不及
斑管巢蛛和其它
蜘蛛。成蛛在
碘化钠无食的条件下只能存活6一11天,而在无食有水时可存活72一97天,说明水是影响其生存主要因素之一。
雌蛛有护卵的习性。母蛛通常是用肢或
触肢持卵袋置于胸板下,前2足抱住卵袋两侧。遇外界干扰时,母蛛立刻高高举起第1对步足,竖立触肢,迅速扑击干扰物,但其第4对步足始终搭在卵袋上。若将卵袋移动,母蛛会紧追不舍,用赘肢钳住卵袋不放。母蛛用鳌肢,第1对步足及触肢轻轻抬起卵袋,然后翻转卵袋。虎纹捕鸟蛛有食卵行为,如果卵袋破裂,母蛛往往会将其内的卵吃掉。
分布范围
虎纹捕鸟蛛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
热带、
亚热带山区和半山区等地区。
饲养方法
棚养法
在野外用钢管和塑料窗纱围成规格为6×10m的网棚,窗纱下边入土20cm,条件较好的,可用水泥、瓷砖砌成50cm高的基脚,并固定窗纱的下缘,以防
蜘蛛逃逸,棚内地貌和植被均模拟蜘蛛原产地生境,即选择灌木、植被丰富的30°左右的斜坡并按蛛体大小设洞穴若干,洞内朝外一方用木板遮掩,以便揭盖观察。分别将
若蛛和成蛛投入洞穴内。另设饮水器和投饵盘数个,每周投饵、放水2次,以观察虎纹捕鸟蛛能否在
长沙市地区自然条件下正常生活。
笼养法
室外置10个规格为120× 70×80cm的钢架窗纱网笼箱,箱内用30cm厚的红色粘土,筑成30°的斜坡,按上法模拟原产地生境,设置洞穴2个,分别投入雌、雄成蛛一对,用于观察蜘蛛捕食和繁殖行为等。
池养法
室内建30个规格为78× 52×46cm的养殖池,分别在每个池中用红色粘土按上法设置洞穴一个,为保持土壤及空气湿度,池内移植苔鲜植物,用于观察
蜘蛛生长发育、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缸(或桶)养法
置规格为28× 17× 25cm的玻璃缸,或用家用的塑料提桶,分别在每个缸底或桶底先铺一层5cm厚的红色粘土层,并筑一大约30°的斜坡,坡高约10cm,沿缸(或桶)壁筑一个圆形洞穴,单蛛饲养,缸(或桶)中亦移植
苔藓植物,并设饮水器、投饵盘各一,用于观察
若蛛的生长发育和行为。
主要价值
虎纹捕鸟蛛是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发现的一个蜘蛛新种,因个头最大产毒最多被誉为蜘蛛家族中的“世界毒王”,其蛛毒中分离鉴定出有很强的活性虎纹镇痛肽HWAP一I,有望开发成一种新型镇痛药物。21世纪以来,国内外对
蜘蛛毒素的研究非常活跃,尤其对个体大、单蛛产毒量高(1ml/次)的虎纹捕鸟蛛毒素研究更具魅力,但由于蛛源匮乏,极大地影响了其研究进程,而开展引种驯化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且是蛛毒出口赚取外汇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我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自1994年以来,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及其人工饲养与繁殖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