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管巢蛛(学名:Clubiona deletrix)为管巢蛛科管巢蛛属的动物。分布于
日本、
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
甘肃省、
广东省、
四川省、
贵州省、
湖南省、湖北、
浙江省、
福建省、安徽、
山东省、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多种农田以及桔园。
基本信息
寄主昆虫: 0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水稻
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4.90-6.20毫米。背甲黄
橙色或红色,头端红色。二眼列均平直,后眼列长于前眼列,前列各眼间距基本
相等,后中眼间距大于后中侧眼间距,串眼域
梯形。肢棕红色,前齿堤4齿,第三齿最大;后齿堤2小齿。下唇窄长,前缘凹陷。胸板似椭圆形,前缘横截,微后凹;后端较尖,两侧缘在对着第I、Ⅲ、Ⅳ步足基节外微突出,红色。步足橙色,第I、Ⅱ步足
腿节背面有刺4根;第Ⅲ、Ⅳ步足腿节背面有刺5根。腹部黄橙色,背面中央及两侧有红棕色斑纹。后半部的斑纹,自前向后依次排成“八”字形,有的个体不明显。
雄蛛;体长6.00-7.10毫米。
触肢的膝节略长于胫节,胫节的外末角有1小突起。末端尖锐而弯曲。
卵袋:卵袋产在室内。产卵室呈长椭圆形,长35-40毫米,宽20-25毫米。卵袋简单,仅在卵块上附2-3层蛛丝,一般呈椭圆形或半球形;卵块由3-4层卵粒构成,每个卵袋含卵80-100粒,最多可达150粒以上。
幼蛛:斑管巢蛛幼蛛共蜕皮5次有6个龄期,各龄期的主要特征:
一龄:体长0.91-1.20毫米。体蜡白色,有光泽,全体光滑无斑纹。孵化后2天出现黑褐色眼列,前眼列稍前曲;后眼列端直。整个龄期在卵袋内渡过。
二龄;体长1.80-2.40毫米。腹背面位于心脏斑处有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
褐色小圆点,其上各着生一根毛刺。也有的个体无斑。
三龄:体长2.50-3.00毫米,头胸部长0.80-1.30毫米,腹部长1.60-2.60毫米。全体密被细长毛。头胸部灰白色,背甲中部有1对呈“口”形的褐斑,其上着生一列长毛刺。腹部浅褐色或黄白色。腹背前端斑纹同二龄,后端出现4列点状褐色纵纹,其上各着生一列黑色长毛刺。
四龄:体长3.40-4.80毫米,头胸部长1.40-1.90毫米,腹部长2.00-3.10毫米。体呈深棕色,螯爪黑褐色,背甲中央处的斑纹呈“∑Э”形,其后端可见一梨形褐纹。腹部背面后部的纵纹随着身体的增大而斜形扩展,已隐约可见5对“八”形斑。有些雄蛛的
触肢末端膨大呈荷苞状(只有5个龄期的个体)。
五龄:体长4.80-6.10毫米。头胸部长1.80-2.40毫米,腹部长2.60-3.50毫米。头胸部黄褐色或银灰色,密生白毛。步足自膝节以后,每节间有一圈黑色斑纹。腹部黄褐色或浅黄色,腹背后部有5-7对“八”形斑纹。雌蛛已透过体壁见到生殖的轮廓;有6个龄期的雄蛛,触肢膨大呈荷苞状。
六龄;体长5.80-7.00毫米,头胸部长2.00-2.60毫米,宽1.70-2.20毫米,腹部长3.60-4.50毫米,宽1.80-3.00毫米。本龄只有雌蛛,其它特征与五龄同。
生物学特性
(1)习性:斑管巢蛛是一种既定居又游猎的
蜘蛛目,不结网。在棉田内多在枯叶内,有时亦在叶片上泌丝做成2-3层蛛丝的管状巢。巢的两端各有一精巧的小圆孔。蜘蛛隐居在巢内,两端作为出入的门户。网巢的周围布满了信号丝,借以传递外界的信息。白天过隐居生活,夜晚出巢寻食,取食时可沿棉花枝条和叶片逐个搜索,既可爬行又可跳跃,遇到敌害有吐丝下垂习性。
(2)历期:斑管巢蛛各蛛态发育历期的长短与代次、温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世代历期:根据颜享梅(1983-1984)室内饲养,各代各蛛态的历期是:第一代卵期平均7.40天;一龄幼蛛6.00±0.37天;二龄19.50±3.76天;三龄17.10±3.68天;四龄11.50±2.2天;五龄8.50±1.36天;全幼蛛期共62.50天。第二代卵期7.00天;一龄幼蛛4.60±0.56天;二龄11.80±1.67天;三龄11.90±1.86天;四龄7.50±0.89天;五龄10.50±1.41天;六龄11.60±1.79天;全幼蛛期共57.50天。第三代卵期平均9.40天。
温度对历期的影响:在22-32℃温区内,其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即发育
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完成一个世代在22℃恒温条件下为149.25天;25℃为104.90天,28℃为89.80天;31℃为65.35天;33℃为62.80天。
(3)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斑管巢蛛各蛛态发育起点温度:卵期为10.88℃;幼蛛期为14.099℃;成蛛期为16.68℃,全世代为14.94℃。各蛛态的有效积温:卵期为105.813日度;幼蛛期为833.40日度;成蛛期为196.21日度;全世代为1130.6306日度。
(4)寿命:斑管巢成蛛的寿命较长,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平均寿命在80天左右,最长者可达120天以上。一般雄蛛寿命比雌蛛短20天左右。
(5)年生活史;斑管巢蛛在
湖南省长沙市于11月中、下旬以第二代成蛛和第三代幼蛛在枯叶、树皮下、树洞、杂草等地方越冬。越冬期间的死亡率占20%左右。翌年3月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蛛,9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蛛成熟,全年的发生情况见表192。
斑管巢蛛的发育
温带为15-35℃,最适宜发育温带为20-33℃;15-2℃为低温临界带,35-47℃为高温临界带(颜享梅,1984)。
(6)繁殖
性比与交配:斑管巢蛛在自然情况下,雌蛛多于雄蛛。雌雄蛛之比为1.89:1。但随着代次的不同,亦不尽相同,越冬代为2.40:1;第一代1.09:1;第二代2.17:1。
性成熟后,雌蛛一般1-2天,雄蛛一般7天后就可寻找异性进行交配。当雌雄相遇时,雄蛛以
触肢、螯肢上下和左右快速动作,同时以第一对步足中的一个伸向雌蛛发出求偶信号。如雌蛛应允雄蛛向雌蛛靠拢,两头相对,并从雌蛛头顶爬上雌背,前二对步足握持雌蛛腹部,后二对步足夹着雌蛛的头胸部,这时雌蛛主动将腹部扭向背方的一侧,雄蛛用相应一侧的触肢器弯曲而插入雌蛛生殖孔内进行
授精。两对触肢可交换授精,历时30-90分钟。交配多在晚上进行。交配时未见残杀现象。雌雄均有多次交配习性。
产卵与护卵:交配后的雌蛛一般在15天左右才开始产卵。在产卵前,雌蛛寻找隐蔽的场所,先作产卵室。然后在卵室内产卵并做成卵袋,从产卵到做成卵袋历时120-150分钟。
雌蛛护卵习性很强。当卵袋做成后,雌蛛就伏在卵袋上进行看护,直至幼蛛出卵袋营独立生活后,它才离室出外觅食。在护卵期间,如遇敌害侵入,雌蛛即用螯肢捕杀,咬死后抛出室外。若卵袋撕破,仍可修补。
产卵量:斑管巢蛛的雌蛛一生一般产4个卵袋,最多可产6个卵袋,单个卵袋含卵量一般80-100粒,最多达150粒以上。单雌的产卵量在289-436粒。产卵量的多少与发生世代和温度有关。
越冬代的产卵时间长,形成卵袋数量多。一般产6个卵袋,单雌产卵量高,平均单雌产卵436粒。第二代一般产4个卵袋,平均单雌产卵量257.10粒。第三代随着气温的降低,一般只产1-2个卵袋,平均单雌产卵200粒左右。
温度可影响产卵率和卵袋内含卵量,从而影响其产卵总量。各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产卵率和卵袋内含卵量分别是:22℃为85.70%和60.30粒;25℃为100%和89.60粒;28℃为100%和82.90粒,31℃为91.60%和71.70粒,33℃为57.10%和52.30粒。以25-31℃温区内的产卵量为最高。
孵化率:斑管巢蛛卵的孵化率,在正常情况下都很高,一般在90%以上。但孵化率的高低与产卵次第、湿度和温度有关(颜享梅,1984)。
在一般情况下,产的前三个卵袋的孵化率高,第四个卵袋以后就降低,最后出现无效卵袋,即只有蛛丝,没有卵粒。
各种不同恒温条件下孵化率的情况是:22℃为90.10%;25℃为97.80%;28℃为97.70%;31℃为92.40;33℃为65.00%;35℃不能孵化,以22-31℃温区内的孵化率为最高。
在28℃、相对湿度69-80%时,平均孵化率达92.30%;相对湿度在50%时,平均孵化率达10.42%。
(7)抗逆能力:斑管巢蛛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成蛛在无食无水条件下平均活43.03天,最长活65天;在无水有食时,平均活66.70天,最长达70天;有水无食时,平均活57.10天,最长达69天。
耐饥耐干旱的能力与
蜘蛛目发育阶段有关,即成蛛\u003e亚成蛛\u003e低龄幼蛛。
地理分布
相关文献
谢振伦. 茶园三种
蜘蛛对
假眼小绿叶蝉捕食量的观察[J]. 广东茶业,1996,(2).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