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是
沈义贞所著,2003年由
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图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当代散文艺术的演变历程。
10年前我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候,就曾提出过一个要把“文学史”编成“文学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的设想。可惜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没能实现这一愿望。有感于中国的文学史著,观念、方法、体例、甚至材料,都相互沿袭,太多雷同,总想着有朝一日,能编出一套体现着新的文学史学观念、方法和体例的文学史,在如林的文学史著中,多少能显示出一些新的品格。出于这个动机,两年以后,我又组织厂十余所高校中文系的当代文学同仁,联手编写出一部《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由于动笔之前和编写过程中,大家对“文学史应是文学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这一观念,进行厂反复、充分的讨论并且取得厂至少是在理论上的一致认同,所以,尽管这部“新编史著”至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但应该说,它基本上或部分地还是实现了我们的学术愿望。首先,在文学史观念上。它坚持了“文学史应是文学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的观点。为贯彻这一观点,在方法上它采取从作品本体研究人手,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欧美流行的“透视主义”的方法论结合起来的方法,宏观、整体、流动地探讨近半个世纪(1949~1995)中国当代文学的演变轨迹和内在规律。其次,在结构、体例上,它采用了一种与以往文学史完全不同的文学历史分期方法,即不再以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来划分文学历史的发展阶段,而以文学思潮和文学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将近50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划分成“现实主义一元化形态的文学”(1949~1978)和“多元美学形态并存竞荣的文学”(1979年以后)两大段。正是由于这些努力
但是,作为整体文学发展演变过程的记录的“文学史”,它是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体在内的。尽管不同文体的文学在其发展演变上有许多共同的或相近的规律可寻,但不同文体之间毕竟还有因着文体自身特点(内在需求和演变机制)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各自特异的变化轨迹。这些不同文体的特异的变化,在一部相对粗放、相对宏观的整体性文学史中是很难一一反映出来的。所以,为了能真正反映出各体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在我们已经编写
并出版了侧重于各种文体共同规律探寻的整体性文学史之后,又开始策划写这套分别为诗歌艺术演变史、散文艺术演变史、小说艺术演变史和话剧艺术演变史的分体文学史丛书。在这套分体文学史丛书中,我们不要求每本书结构体例上的整齐划一,而完全依据不同文体自身演变的轨迹进行描述并寻觅总结其艺术演进规律,力求反映出不同艺术文体演变发展的过程。
为了实现这一学术愿望,我约请厂三位分别对诗歌、散文、话剧有多年研究且成就卓著的学者,他们是李新宁教授、王新民教授、
沈义贞博士,由他们三位分别执笔撰写《
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和《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山我执笔撰写《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我们期望着这四部分体文学史,能较为准确、清楚地描绘出当代中国文学四种主要文体的艺术演变轨迹和运行规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愿望和初步尝试,到底做到厂没有,做到了多少,还有赖于读者和专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