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女,江苏无锡人,生于北京,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丈夫为
钱锺书[qián zhōng shū]。
1923年,杨绛随家人迁居
苏州市,进入振华女校读书;1928年,进入东吴大学学习;1932年赴
清华大学借读,并结识了丈夫钱锺书;1935年至1938年间,留学
英国、
法国。1939年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49年
解放战争胜利后,杨绛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2016年5月25日,杨绛于北京逝世。
1942年,杨绛完成她的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并于随后三年创作了《弄真成假》《游戏人间》《风絮》等剧作;杨绛精通英语、
法语和
西班牙语,代表翻译作为《堂吉诃德[táng jí hē dé]》。杨绛翻译的《
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好的译本之一,也因此在1986年被授予
西班牙“智慧国王
阿方索十世勋章;她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被
柯灵先生誉为“中国话剧库存中的有数的好作品”,2007年还在
上海市重新搬上了舞台。
人物生平
幼年经历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于北京开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籍贯江苏无锡,父亲于1910年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回国,杨绛的父亲
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
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他热爱生活,读书作诗,出行赏花,和母亲一样,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杨绛为人处世的良好性格。辛亥革命后,父亲辞职回乡照顾祖母等,父母携杨绛到
上海市避难,后迁居上海
宝昌路。此后杨绛一家迁居于
苏州市、
杭州市和北京。1915年迁居北京后,杨绛在西单牌楼第一蒙养院上学前班,1919年从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转入大王庙小学。
12岁时,杨绛入学振华女校(现苏州市第十中学),16岁时进入振华女中。当时北伐战争正在进行,学生运动很多,杨绛却不感兴趣。1928年,杨绛是苏州振华女中的本年度毕业生,也是苏州十全街旧校址上老振华女校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
青年时期
少年时,杨绛经历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但五四运动时,杨绛年龄太小,即使亲眼目睹过学生们在街上浩浩荡荡地游行请愿,却未曾有过深刻的时代感受;北伐战争时期,杨绛正读高二,眼界与思想都有一定的提高,北伐的胜利使善于观察的她终于感受到时代发生鲜明变化的信号——女子开始剪去长发。这也对她个人女性独立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1928年,杨绛入学苏州东吴大学。东吴大学人才济济,但杨绛依然脱颖而出:精通中英双语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的英文级史、1929年的中文级史,都由她负责撰写。此外,她还颇通音律,擅长箫、月琴等乐器,也略通昆曲。因此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大学期间,杨绛向一位比利时的夫人学习法文,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
1932年,因东吴大学受风潮影响停课,杨绛到清华大学借读完成大四学业,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在1934年得清华优秀生奖。在清华读书期间,杨绛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时任清华任课老师的
朱自清颇为欣赏她的文采,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由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
1932年春天,杨绛在清华大学借读期间与
钱锺书相识。钱锺书是清华著名的才子,书生意气,而杨绛也是
名门闺秀,1935年两人在苏州庙堂巷家中大厅举行婚礼,而后,一同去欧洲留学。留学期间,杨绛诞下了与钱锺书爱情的结晶——女儿
钱瑗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xié]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于是两人开启了缘分。
欧洲游学
1935年,
钱锺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
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准备到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出国前,他与杨绛结婚了。婚后,杨绛经过一番考虑,决定随丈夫钱锺书一同去国外,自己则做一名不用交学费的旁听生,听几门课,到
博德利图书馆自习、看书,坐拥书城,读遍了英国文学。除了读书外,她还尽最大努力做一位贤妻,安排好两人的生活起居,并每天和钱锺书出门“探险”,专挑没去过的地方去游玩一番,随时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这样一来,杨绛在牛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倒成为一种不折不扣、不求学历的游学。
回国任教
1938年,杨绛随
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
钱瑗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
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39年秋,杨绛任苏州振华女校(沪校)校长兼高三级英语教师。1941年,
偷袭珍珠港后,振华女校(沪校)停办。1942年,杨绛任工部局半日小学代课教员,业余写剧本,并在1943年和1944年两年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1953年,杨绛任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949年
解放战争胜利后,杨绛被
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教大三级英国小说。1950年4月,出版英译本转译的
西班牙名著《小癞子》。1952年
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后,调入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同年10月16日,举家迁入新北大新建宿舍中关园26号。
1954年,杨绛完成
法国作家
阿兰·勒萨日(Le Sage)的《
吉尔·布拉斯》(Gil Blas)译作,并在《
世界文学》分期刊登;1957年受“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编委会委以任重译《
堂吉诃德》;次年春,随以
潘梓年为首的队伍到昌黎“走马看花”,在全国大跃进时期参观各大跃进地区;10月至12月底,下乡(太和庄)学习“社会主义好”并接受老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并于这年冬天开始自学
西班牙文。1961年3月,杨绛被查出胸部肿瘤,因暂且不能断为良性,遵听医嘱接受观察一段时期,并于次年9月在北京某医院切去腺瘤。
1966年杨绛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波及,8月27日,杨绛交出《堂吉诃德》全部翻译稿;1970年7月12日被下放干校,于两年后的3月12日才和丈夫
钱锺书随第二批“老弱病残”者返回北京。1975年冬,杨绛与钱锺书煤气中毒,幸而及时起床开窗得以无生命危险。
文学道路
杨绛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杨绛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20世纪80年代后,“走到人生边上”的杨绛,进入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1980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
洗澡》;1981年发表《
干校六记》并被译成多种语言;1984年作品《
老王》入选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007年,再出版《
走到人生边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当然,杨绛不仅是一位广受欢迎的作者,还是一名世界经典名著的译者。20世纪50年代,杨绛因为翻译
法国作家
阿兰·勒萨日的小说《
吉尔·布拉斯》受到好评,与此同时,没有学习过
西班牙语的她也接到了一项意外的翻译任务——重译《堂吉诃德》。在杨绛自撰的《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人们可以勾勒出这部名著的艰难翻译历程:1958年冬,开始自学
西班牙文,1978年,《堂吉诃德》出版;1984年,杨绛重新审校已出版3次的《堂吉诃德》,1987年出版校订本。
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作品倍加赞誉;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介绍,2000年以来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已出版75万册。
晚年经历
晚年的杨绛闭门谢客,不问世事,深居浅出,在斗室中写作。
1997年,杨绛爱女
钱瑗去世;一年后,丈夫
钱锺书去世。2001年,杨绛以她和钱锺书的名义在母校
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捐出两人的部分稿费,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钱锺书的著作《围城》、杨绛的《洗澡》《
洗澡之后》以及文集的稿费,都直接汇入了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截止2016年,总额已近两千万元。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在《
我们仨》里,她写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2016年杨绛先生离世,一家人得以在天国聚首。
主要作品
戏剧作品
代表剧作《弄真成假》
《弄真成假》是杨绛于1944年创作的英式喜剧,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周大璋仪表非凡,却家境贫寒,借舅父资助留洋,归国后崇洋媚外、爱慕虚荣,靠着一身行头和伶俐的口齿,信口胡吹混世界。在缘结识了地产商阔小姐张婉如后,立刻移情别注,疏远了原女友张燕华。剧末,周大璋与张燕华在破破烂烂的新房成婚,啼笑皆非,二人将错就错,枉费心力,“弄真成假”。
其他剧作
参考资料来源于:
文学作品
代表作《我们仨》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记录了杨绛和丈夫
钱锺书以及女儿
钱瑗的人生经历,首次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2003年7月。这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晚年的一个梦。在第二部分中,杨绛用梦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个“万里长梦”,叙述了一家三口在生命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的相继离去。在第三部分中,杨绛采用回忆录的方式,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写起,记录了从1935年杨绛夫妇赴英留学并将女儿接到
牛津大学,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钱锺书相继离世的鲜为人知的家庭历程。
其他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于:
翻译作品
代表译作《堂吉诃德》
这本中国首部由
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历经22年于197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译本文字流畅、注释详尽,不仅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还得到了西班牙方面的赞誉,推动了这部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西两国文化交流。
其他译作
参考资料来源于:
创作风格
在叙述上,杨绛的“隐身意识”很强:自身高度退后,作品里很少或者不出现作者的主观评论,有时甚至完全消失掉,彷佛披上了一层“隐身衣”。她通常采用一种冷静旁观的叙事态度,善于用第三方的眼睛看待和研究问题。如在《
洗澡》中,杨绛先借助宇楠的视角介绍文学研究所中的专家们,然后又通过不同人的视角阐述姚密这一人物各方面的特征,所有叙述中一直不曾出现自己对姚密的看法,整篇文章则是由李君玉的走访路线以及他的视角来介绍各门各户,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语言上,杨绛的作品中,多用简洁的语言、平淡的语调叙述奇闻轶事、人物情态、闲趣琐状,用平实的语言记叙残酷的岁月记忆。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修辞上,杨绛文中多运用比喻、反复、反问,以显示其作品精妙、深邃的一面;通过用妥帖的比喻将
抽象事物具体化,追求用灵动巧妙的语言词汇使其新颖别致、妙趣横生、激发共鸣、享受美感。
主要思想
与人为善
杨绛在平时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都贯彻着与人为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无论是在生活中对丈夫的扶持相助,还是对女儿钱瑗的悉心教导,亦或是对邻居朋友的体贴关怀,如《
老王》一文中杨绛先生对人力车夫老王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关心,都体现了其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他人着想、时刻尊重他人以及心怀悲悯之心的美好品德。这与其自幼良好的家庭教养分不开:作为大户人家的“大小姐”,杨绛自小身边佣人成群,但她从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相反她待人接物都十分客气妥当,得体有礼。。
德才兼备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杨绛的丈夫
钱锺书对其由衷的赞誉和感激,也很好地概括了对于个人事业和婚姻家庭的关系,杨绛先生的观念和做法。她在丈夫投身创作时陪伴左右,操持内外,使得钱锺书得以专注于更伟大的事业,创作出更多宝贵的鸿篇巨作。而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她又投身于他们未竟的事业和心愿:整理并出版十三册《
钱钟书集》,五册《
宋诗纪事补订》,《钱钟书手稿集》和《
我们的钱瑗》。同时,她还将三人的稿费用于在
清华大学奖励品学兼优而家庭贫困的大学生。
翻译度
杨绛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开创性地提出“翻译度”的概念。她认为,“同一语系之间‘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译’。中西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反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是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由此可知,翻译度指的是,译文相对于原文进行翻转的程度。西方语言同属印欧语系,相似度高,故翻转的程度较小;而中西语言属不同语系,差异度大,故翻转的程度较大。
教育思想
杨绛崇尚“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由、民主、个性的发展。她认为,“一个人,一个性;十个人,十个性”,不能企图改变学生的个性,但可以引导他们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杨绛的自由主义教育,既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个性的引导,又有对学生的理解和期许。她不仅要培养“有开阔视野和现代知识的学生”,还要培养“有会思考的头脑,经过操作训练出来的强健的身体和灵活的双手,有得到自由发展的个性和勇气”。
家族成员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来源于:
人物评价
钱锺书评价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曾在短篇小说集《
人兽鬼》中写道:“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
周国平赞美杨绛:“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周绚隆谈杨绛:“我们曾影印出版了一套《复堂师友手札[zhá]菁华》,是杨绛家珍藏的一批晚清文人的信札。她没有跟我们要一分钱的底稿费,只提了两点要求:第一把书做好,第二定价不要太高,让普通读者能够买得起,读得到。”
首届
骆一禾诗歌奖得主、学者
吕约曾在新京报访谈中评价杨绛:“杨绛不仅是一个作家、知识分子,而且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智者,有非常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历史智慧。”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杨绛全集》责编
胡真才曾在南方日报的采访中如此评价杨绛的文学造诣:“1988年写的《洗澡》,被施蜇存称为半部《儒林外史》加半部《红楼梦》,从她的书里也可以看到一些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精神的缩影。她写《洗澡》的时候已经76岁了,所以今天早上我还在讲,有些老人到了六七十岁可能都痴呆了,她却是六七十岁、七八十岁以后仍出大成果的。”
钱家远亲、著名学者
钱穆先生给杨绛的评价是“有决断力的人”。杨绛的人生决断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在小学时,有低年级的小朋友陷在泥塘里,她不顾别人的反对,依然跑去为解救小伙伴们想办法,所以她从小就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雅誉。这种决断力也源于家教,杨绛上中学时,一次不想做学校要求的事,回家和父亲商量,想借父亲名义拒绝。杨老先生对她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后世纪念
2016年,杨绛先生去世后,经杨绛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全传《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于2016年由
天地出版社出版。该作品用温暖的笔触回顾了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
2021年是著杨绛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也是她去世五周年。2021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杨绛日课全唐诗录》手稿影印本,以表达对她的诚挚纪念。
杨绛先生故居位于今
苏州市姑苏区庙堂巷10号,现已被列为国家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人物轶事
对事业和家庭的“决断”
杨绛对于事业和家庭的决断颇为人称道:她一心想到
清华大学读文学,却因为清华大学不招女学生,选择“曲线救国”到东吴大学读法学预科,后读
政治学专业;曾有机会去美国卫斯利学院(宋庆龄姐妹的母校)留学,但因不愿给老父亲增加负担,也不喜政治学专业,从而果断拒绝。她不曾放弃,持之以恒,最终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学士。
而一入清华,杨绛就遇见了
钱锺书并确定了恋爱关系;但与多数人理解不同,他们并非
感性地一见钟情。70多年以后,杨绛谈起这一段:“人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杨绛和钱锺书是略有曲折地经过相知相恋才最终决定在一起,这也符合杨绛理性的人生态度。杨绛回忆道:“钱锺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比较相投。”杨绛就是这么理性决断地“选对专业嫁对郎”的。
“怕痛"的活虾
杨绛随丈夫钱锺书于
英国留学时,因为时常需要烹饪三餐,杨绛的厨艺一通百通,一发不可收拾。但在对付活虾时还是遇到了麻烦:根据以往经验,她认为应该先剪去虾须和虾脚;可谁知她刚伸出剪子,这只活虾就在她手里猛蹿一下,吓得她把剪子和虾都扔得老远,逃出厨房。
钱锺书问怎么回事,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锺书于是笑着宽慰她,虾不会像人一样痛,虾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
自封“宅女”
2012年7月16日,杨绛101岁生日的前一天,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于殿利前往她家中拜贺。一见面杨绛就对于殿利说“你们新出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6版,正要去买呢”,而于殿利正好给她带来了这本词典,她非常高兴地说:“我没事儿的时候就读”。谈到宅男宅女时,杨绛还幽默地说:“我就是宅女”。
参考资料
范氏宅园.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