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绪淮
化学工程学家
丁绪淮(1907年10月24日—1990年4月23日),字导之,出生于四川淮口,安徽省阜阳县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20年至192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留美预备部),毕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并获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当选美国工程荣誉学术联谊会、化学荣誉学术联谊会、科学研究荣誉学术联谊会的会员,并获三枚金钥匙。回国后任河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他一直从事化工原理及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编写出中国第一本关于化工原理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丁绪淮早在1931年便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学会的会员,并且是该会的终身会员和创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07年10月,丁绪淮出生于四川淮口,后在安徽安庆上小学与中学。1920年至192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学校(留美预备部)。毕业后,丁绪淮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化学工程,1929年至1933年先后获该校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先后当选美国工程荣誉学术联谊会、化学荣誉学术联谊会、科学研究荣誉学术联谊会的会员,并获三枚金钥匙。
学生运动
丁绪淮从小亲见军阀混战、列强侵略、百姓民不聊生等情景,培养了他的爱国之心,奠定了他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志。丁绪淮多次参加青年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926年的“3·18惨案”中,丁绪淮与同学们一道,从清华园步行至天安门,参加北京各校学生联合召开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反北洋军阀段祺瑞腐败政府丧权辱国的群众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抗议请愿。段祺瑞命令卫队向学生开枪扫射时,当场有许多学生伤亡,丁绪淮亦受重伤,经数月治疗和休养才幸免一死,但身上始终残留着反动派的子弹碎片。
工作经历
1933年至1937年,任天津河北工业大学化学教授。1939年至1948年,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1948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1949年至1952年,任南开大学化工系教授。1952年至1990年,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并兼任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化工原理及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丁绪淮于早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天津市民盟顾问。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为搞好中国化工教育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1986年,由于年迈多病,他退居二线,但仍然倾注全部心血关心化工原理教研室和化工系的工作。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攀登科学高峰,1987年5月,他将自己几十年勤俭积蓄下来的1.6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丁绪淮化学工程奖学金”。临终时,他还嘱咐女儿将陪伴着自己度过一生的图书、杂志和资料全部捐献给天津大学图书馆,作为自己对国家最后的贡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早在30年代,丁绪淮就开始研究硫酸镁溶液加晶种并进行搅拌使溶液冷却结晶,观察溶液过饱和度和晶体形成的过程,发现晶种的长大与新晶核的形成(或称“自身核化”)这两种过程同时进行,且核化时溶液的过饱和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修正了密尔斯等关于此问题的论点;提出晶粒之间的相互碰撞等会影响“接触式核化”过程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粒度分布这一重要结论。
丁绪淮发表的主要论文有《supersaturation and crystal formation in seeded solution》及《solubility of magnesium sulfheptahydrate》,后一篇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常温下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及代表该曲线的精确方程,修正了多年来惯用的数据。1956年在《化学世界》上发表的《逆流和平流加料时多效蒸发器的蒸汽用量和各效蒸发量的计算简法》一文,发展了苏联学者吉辛科等人的计算方法,使逆、平流蒸发器的计算大大简化。
丁绪淮还著有《液体搅拌》和《工业结晶》两本专著,主持翻译出版过不少国外教材和参考资料,如《化学工程》《化学工程师手册》以及《化学工程译辑》等。
人才培养
50年代中期,丁绪淮同张洪沅、顾毓珍共同编写,并由他最终校定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化工原理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为中国化工院校普遍采用。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
丁绪淮先生.天津大学.2023-12-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学生运动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