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贵(1944 年 10 月至 2013 年 2 月 2 日),男性,汉族人,籍贯为
岳池县。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拥有博士学位,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佳贵曾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2013 年 2 月 2 日,陈佳贵同志因患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 69 岁。
个人经历
1944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69年9月参加工作。
1969年至1970年,在北京东方红炼油厂劳动锻炼。
1970年9月至1978年10月,被分配到
甘肃省农宣队平凉分队、甘肃棉纺织厂工作(1970年至1971年,在甘肃省农宣队平凉分队工作,任组长;1971年至1978年,在甘肃棉纺织厂工作,任计划员、生产计划科副科长、科长)。
197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 9月,考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攻读
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1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1984年10月至1988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在职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其间:1986年至1987年,在
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先后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体制管理研究室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88年至1990年,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机关党委书记兼研究室主任;1990年至1991年,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机关党委书记、副所长。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经济学院进修)。
1993年8月,被评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10月,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1995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
1996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1998年9月至2009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并任学部主席团成员,经济学部主任。
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代主席。
2013年2月2日8时4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2013年2月6日上午9时,陈佳贵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主要成就
个人著作
陈佳贵在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取得卓越成就。他独立及
合作出版的著作达 20 余部,发表的论文有 300 多篇,总字数多达 400 余万。其代表作品涵盖《企业学》(1988)、《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1996)、《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199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2000)、《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2004)、《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07)、《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陈佳贵经济文选》(2010)、《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2012)、《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2013)等。其中,《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荣获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论文奖”;《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被《经济日报》评为 1994 年“优秀经济读物”;其论文多次斩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且论文和专著多次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主持课题
陈佳贵曾经主持并参与了多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例如“首都钢铁公司利润递增包干方案”(1982)、“重庆市综合改革试点方案”(1983)、“杭州万向节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工程”(1989)、“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1999)、“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2003)、“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现代化关系研究”(2005)、“中国经济重大问题跟踪研究”(2007)、“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200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研究”(2008)、“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2012)等。在这些课题当中,有一些课题成果直接向中央政治局进行汇报,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拓出版事业
陈佳贵一生中开拓了多项学术出版事业。在担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领导期间,提出工业经济研究所科研、咨询、出版、培训“四位一体”战略,促进了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发展。1996年,陈佳贵组织工业经济研究所人员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工业发展报告——《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经济学部主任期间,推动了英文刊物《
中国经济学人》的创办和发展,主编了《
经济蓝皮书》《工业化蓝皮书》《
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经济学年鉴》和《
中国经济研究报告》等连续学术出版物,以及“中国经济国情调研丛书”“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研究丛书”,在国内经济学界影响巨大。
指导研究生
陈佳贵一生指导了32名博士研究生、10名博士后、1名硕士研究生、2名
工商管理硕士。
研究成果
陈佳贵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内容有理论研究、问 题研究和对策研究三方面。
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不断探索企业成长、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的规律”。199年,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2000年后,进一步研究了工业
现代化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提出了评价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问题研究
在问题研究方面的重点是,“系统分析我国经济改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针对中国企业和整个经济改革、管理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改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不少见解。前期关注企业层次的改革、管理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后期拓展到产业和整个宏观经济层次的改革、管理和发展问题。
对策研究
有关对策研究方面的核心是,“积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现代化战略”。围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现代化战略,陈佳贵展开有关政策建议研究。1993年,概括地勾勒出
中原地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2005年,提出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向工业经济大国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基于这种国情判断的经济现代化战略。2012年,提出如何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建议。
学术思想
陈佳贵主要学术观点,包括以下8个方面。
1.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政策建议。19 82年发表《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一文,最早提出要取消国家对企业下达
指令性计划,强调企业的日常活动要通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而企业一定要树立经营思想,按照市场进行生产经营,企业要具有总的战略观念,还要有具体的用户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和时间观念;1995年,在《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正确处理企业改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该文从概念和理论上澄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企业领导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面临的严峻问题;2000年,提出国有企业资产要实行政府分级所有的管理体制,认为将公有财产落实到一级政府所有实行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公共财产管理体制,实行政府分级所有,有利于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提出企业生命周期,并对大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国
外向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企业管理理论的新进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中国工业经济丛刊》1988年第2期上发表《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与许多有机体一样,存在一个从诞生到死亡的时间过程,这就是企业生命周期。而所谓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就是揭示企业生命周期规律的理论,严格地说,就是有关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本质特征的理论分析和归纳概括。陈佳贵进一步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阶段。陈佳贵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比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艾迪思博士提出的企业寿命周期理论还要早一年,艾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英文第一版是在1989年出版的。
1998年,陈佳贵等同志编著出版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这是国内最早对学习型组织、企业流程再造等国外新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的专著。
3.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陈佳贵是
中原地区较早地系统研究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者之一。在1993年《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一文中,描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轮廓是: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者,并形成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有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保持强有力的调控手段,能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2012年,在《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一书中提出,经过30多年的
改革开放,中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得到确立。但一些深层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未来十年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将进入建设“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在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演进的经济制度。其标志主要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定型,微观基础充满活力;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具有完备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晰,服务型政府形成;利益分配格局和社会福利制度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建成和谐的公民社会;改革和开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形成。
4.中国经济国情方面。2005年,陈佳贵等在《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 —中国成为工业大国国情分析》一文中,提出中国基本经济国情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判断。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中国基本经济国情是一个农业大国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但是,在经过
改革开放20余年高速工业化进程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根据三次产业比例、工业生产能力、外贸结构、财政收入结构等各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陈佳贵认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大国,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也就是
中原地区的国情可以概括为“中国是农民大国,不是农业大国;是工业大国,不是工业强国”。对国情的判断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前提,“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是按照自己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这里关于国情变化的思想无疑对我国制订未来现代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陈佳贵等同志出版专著《工业大国国情变化与工业强国战略》,对此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5.我国工业化进程方面。2006年,陈佳贵和他的研究团队经过构造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给出了中国工业化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结论,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他们的研究,他们具体选择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
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然后将工业化过程大体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再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估计确定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反映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被认为是国内有关工业化水平计算的最为权威的观点。他们不仅计算出全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还具体计算出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揭示了各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首次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各个省级区域工业化水平的巨大差异。2012年,陈佳贵的研究团队又对2010年的中国工业化进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进入“十二五”后中国步入了工业化后期,这是关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最新的重大判断。
6.工业现代化方面。2004年,陈佳贵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深入研究工业
现代化理论和国际经验的基础,构造了工业现代化水平指数,全面分析衡量了中国工业的现代化水平,这项研究在国内具有开拓性,首次科学回答了中国是否已经实现了工业现代化这个问题。他们的计算表明,2004年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为36.7,这意味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超过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一,或者可以认为,中国的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已超过了三分之一的历程。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的情况,也验证了中国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战略的核心是提高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促进
中原地区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2009年,他们还具体对15个重点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7.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围绕中国经济调控问题,陈佳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特别是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控制物价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方面的内容。2004年,陈佳贵较早地提出从2003年开始的局部经济过热问题,并建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减少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同年,陈佳贵又提出要防止宏观经济不断出现的行政性周期、规范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行为等建议。陈佳贵认为,长期以来,行政性的冲动是造成我国经济大起大落的根源,而中国出现行政性周期的根本原因是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深化改革,要深化计划、金融制度、投资体制和土地征收征用的改革。2008年后,在陈佳贵主编的定期发布的《
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1年春季报告》书中,对当时中国宏观调控应该注意的问题都有许多很有见地的政策建议。这些内容,体现在2012年出版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文集。
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陈佳贵一直关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用。2005年,陈佳贵参与中组部组织的“西部专家行”活动,给
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环
北部湾北部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陈佳贵提出:广西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环北部湾(北部)”的概念,专注地打造“环北部湾(北部)经济区(或经济带)”。环北部湾(北部)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依托大腹地、立足大开放、发展大工业、建设大港口、构建大物流、实现经济大跨越”。这些建议是超前的,后来得到广西的认可被采纳而转为现实。陈佳贵关于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和
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个人荣誉
199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
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观点
全国人大常委、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教授在出席 2009 亚洲制造业论坛欢迎晚宴时发表致辞。他表示,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能够增长 8.3%。陈佳贵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的态势,保增长的预期目标完全能够实现,预计全年 GDP 可增长 8.3%左右。
陈佳贵表示,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前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的高速增长。2008 年第四季度起,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受冲击最大的也是工业。为应对此次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以扩大内需,现已初见成效。中国经济呈现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的良好势头,这主要得益于工业的稳步回暖。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 5.1%,二季度上升至 9.1%,三季度又升至 12.4%,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8.7%。与此相对应,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只有 6.1%,二季度上升到 7.9%,三季度达到 8.9%,已接近较为正常的增长速度。
陈佳贵强调,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快速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2010 年及今后的经济工作,除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涵盖丰富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
组织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国有经济
战略调整等。
保增长和调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共同目标都是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两者侧重点不同。保增长关注短期目标,是战术性措施;调结构关注长期目标,是战略性举措。因此,今后必须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将两者紧密结合。既要实现保增长的预期目标,又要在保增长中促进结构调整。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实际工作部署,决不能为了短期保增长而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增加今后结构调整的难度。应当使两者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陈佳贵称,中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还需 10 至 15 年时间,任务艰巨;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则需要更长时间。
学术兼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理论学科评审组副组长、管理学科评审组召集 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
主要论著
陈佳贵:“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中国工业经济丛刊》,1982(1) 。
陈佳贵:“论发展
外向型企业集团”,《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6)。
陈佳贵:《企业机制再造与企业制度创新》,重庆出版社,1991。
陈佳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经济研究》,1993(3)。
陈佳贵:“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3)。
陈佳贵:《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陈佳贵:“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产权关系重组、政企分开和减轻企业负担”,《中国工业经济》,1995(1)。
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
中原地区工业经济研究》, 1995(11)。
陈佳贵:《
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陈佳贵:“对台湾公营企业民营化的考察”,《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8(7)。
陈佳贵:《企业改革、管理与发展(文集)》,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陈佳贵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陈佳贵等:《企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陈佳贵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陈佳贵:“产权明晰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12)。
陈佳贵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理论、实证与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陈佳贵:“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中国工业经济》,2002(2)。
陈佳贵等:“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3(3)。
陈佳贵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佳贵等:“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
中原地区社会科学》,2005(4)。
陈佳贵等:“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
中国工业经济》,2005(9)。
陈佳贵:《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佳贵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6)。
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31个省级区域工业化水平分析与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报告——我国15个重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陈佳贵等:《中国管理学60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陈佳贵:《中国企业的改革、管理与发展(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陈佳贵:《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战略(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陈佳贵等:《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2。
陈佳贵等:《
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理论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陈佳贵:“工业化进程与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中国工业经济》,2010(3)。
陈佳贵等:《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报告(1995~20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陈佳贵等:《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陈佳贵:《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著作介绍
基本信息
书籍作者:陈佳贵
图书类别:经济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16开
页数:294页
ISBN:ISBN 9787802219793
简 介
本书为《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之一,涵盖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佳 贵的代表性文选,包括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对台湾公营企业民营化的考察;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转型;产权关系重组、政企分开与减轻企业负担;正确处理企业改革、管理和发展的关系;关于加速发展我国
外向型企业集团的研究;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关于加强行业管理的探讨;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改革;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从高速增长走向和谐发展的中国经济等。比较集中反映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反映经济科学的繁荣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录
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
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
对台湾公营企业民营化的考察
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转型
产权关系重组、政企分开与减轻企业负担
正确处理企业改革、管理和发展的关系
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关于加强行业管理的探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改革
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
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
从高速增长走向和谐发展的中国经济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
深化改革,规范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行为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深化对垄断行业改革的认识
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
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的质量和水平
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