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屏镇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辖镇
鼎屏镇,隶属于广安市邻水县,为邻水县人民政府驻地,地处邻水县城区,南与城南镇接壤,北与城北镇接壤,  区域面积7.8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90037人。 
明成化二年(1466年),筑城为县治。明末,县城两次毁于战火,两次重建。清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咸丰年间,三次修、拓宽县城。民国四年(1915年),名城厢。1956年4月,改城关镇。1981年12月,更名鼎屏镇。  截至2020年6月,鼎屏镇下辖25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 
2018年,鼎屏镇有工业企业46个,其中规模以上1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1个。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鼎屏镇常住人口为239523人。
历史沿革
明成化二年(1466年),筑城为县治。
明末,县城两次毁于战火,两次重建。
清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咸丰年间,三次修葺、拓宽县城。
民国四年(1915年),名城厢。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名治城。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鼎屏镇。
1952年7月,改为城关区
1956年4月,改城关镇。
1981年12月,更名鼎屏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11年末,鼎屏镇辖双河口、北街、中街、西街、西坛、和平桥、乌龟碑、桅子湾、挞子丘、东外、灌沟、南外12个居民委员会,北外村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76个居民小组、7个村民小组。 
2019年12月,将城南镇大佛寺社区、三合社区、红店社区、五岔村、郑家村、仁合村、破石村、牌坊村、文星村、南垭村、土垭村、石坝村、滑桥村和城北镇双井社区、赵家桥社区、景家沟村、白佳村、延胜村、姚家村、东北村、同心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鼎屏镇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鼎屏镇下辖25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古邻大道北段11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鼎屏镇地处邻水县城区,南与城南镇接壤,北与城北镇接壤,  区域面积7.84平方千米。鼎屏镇位于邻水西部的小西河(护城河)两岸,是邻水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北纬30°20〞,东经106°55〞,海拔350米,地处广安市东部。县人民政府驻胜利街1号,镇人民政府驻古邻大道17号。全镇被城北城南两镇包围,总面积5.3平方公里,属于华蓥山东麓浅丘地带。电话区号0826,邮政编码638500,距广安市40千米。是为省级卫生县城 
气候
鼎屏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早,无霜期长,雨量丰沛,风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雨多绵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231.3毫米。 
水文
御临河支流小西河流经境内,全长3千米。 
自然灾害
鼎屏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连阴雨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89年7月10日,7月8至10日3天降水量达400毫米,其中,7月10日1天达286.1毫米,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基础设施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鼎屏镇辖区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万人,城镇化率69.5%。总人口中,男性68356人,占52.2%;女性62644人,占47.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7.11‰,人口死亡率4.46‰,人口自然增长率2.65‰。 
鼎屏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万人,城镇化率69.5%,另有流动人口4万余人。总人口中,男性68356人,占52.18%;女性62644人,占47.82%;绝大多数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7.11‰,死亡率4.46‰,人口自然增长率3.2‰。现人口数量为137374人(2017)。
2017年,鼎屏镇常住人口137374人。 
截至2018年末,鼎屏镇户籍人口90037人。 
根据邻水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鼎屏镇常住人口为239523人。
民族
民族以汉族为主。
经济
2011年,鼎屏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519元。 
2018年,鼎屏镇有工业企业46个,其中规模以上1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1个。 
农业
鼎屏镇有农业耕地面积915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蜀黍属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200亩,产量12513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000头,年末存栏1065头;家禽饲养量3万羽,上市家禽2万羽。 
商业
2011年,鼎屏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亿元。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鼎屏镇有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3000人,专任教师260人;小学3所,在校生8262人,专任教师28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1所,在校生3339人,专任教师14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鼎屏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9个;各类图书室7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藏书3万余册。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秧歌队、器乐队、老年健身队等。 
2011年末,鼎屏镇有综合性学校体育场10处,社区篮球场1个。3个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2011年末,鼎屏镇有有线电视用户35000户。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鼎屏镇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专业卫生人员46人。 
社会保障
2011年,鼎屏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551人,支出1318.9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8人,支出14.4万元,比上年增长5%;供养农村五保14人,支出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灾后重建资金补助212户,支出27.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6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23.1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位居广安市前列。教育成绩突出。
四川省邻水中学: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重点中学
四川省邻水二中:四川省重点中学
邻水职中(三中):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学,四川省重点职业中学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私立学校,其初中教育成绩突出,位居广安前列
鼎屏小学:省级示范小学
小镇分布
全镇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12个社区居委会,1个村委会,22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7万余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城郊农村可供开发面积1600余亩。
小镇成就
自1996年该镇跃居广安市十强乡镇之首以来,又先后获得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集体"、"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国家级先进单位"、"省级文化先进镇"等高规格的荣誉称号。围绕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在促进以城带乡、新型城镇化上取得新的进展。
小镇战略
一是加快城镇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完成各乡镇控规、旧城及城市节点改造、公益设施设置、雨污分流等规划编制。加快宏帆广场建设进度,力争8月开业,有序实施城市节点改造和精品楼盘开发。推进护城河、灌沟河整治,加大城区节点道路、烂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城市管理,抓好公用事业管护,严格落实“9+1”分类处置意见,持续深入推进“双违”治理,确保“双违”建筑不新增、不反弹。强化社区物业管理,规范车辆停放、废旧物品回收、零售摊点市场管理。新增城镇建成区3平方公里。二是推进交通建设。加快西出口、西环线、渝邻快速通道、南出口建设进度,力争国道210线城北至重庆市界一级收费项目纳入交通部盘子。启动县城汽车南站迁建工作,做好新建汽车北站前期工作。继续抓好通乡通村联网、农业园区、旅游等公路建设。健全道路管理养护考核机制,推进道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新开通农村客运线路5条,新投放客运车辆20辆以上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鼎屏镇有邮政网点3个,业政收入273.73万元。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85个;移动电话用户131800户;光缆线路总长393.6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3145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数28860个,宽带接入用户28860户。 
能源
2011年,鼎屏镇有供电公司2家,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4座,主变压器5套,总容量5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8条,总长度37.605千米。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7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99%,供电可靠率99.99%。有天然气公司1家,天然气管线总长317千米,供气站2个,天然气用户总数52000户,其中商业用气535户,居民用气51465户,燃气普及率130.8%,月天然气平均用气量140万立方米。 
交通
2011年,鼎屏镇境内有包头-茂名高速公路上海-成都高速公路、210国道、304省道4条公路干线交会;南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75千米,距离广安市40千米。客运汽车线路70条,运营车辆234辆,年客运量200万人次。市内公交客运线2条,市内公交客车21辆,日均往返发车294班,运营里程14千米,设有31个站点。 
广渝高速公路、达渝高速已全面建成通车,已经完工的沪蓉高速路邻水至垫江段在鼎屏镇南部工业园区附近与达渝高速路呈"十字"交叉,成为国道高速公路"三纵三横"网络中的第九个交叉点。该镇即将成为四川省出省的大通道和南来北往、东西贯通的大通道以及物质集散重地和重要口岸,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以下道路经过鼎屏镇:
国家高速:G42上海-成都高速公路邻水境内:广邻高速,邻垫高速
国家高速: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邻水境内:达渝高速,渝邻高速
省道304线
文化
地名由来
鼎屏镇因雄峙县城背后的银鼎山、玉屏山而得名。 
旅游
景点
国家AAA级景区:黄葛树公园。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农业
商业
社会
教育事业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社会事业
小镇分布
小镇成就
小镇战略
基础设施
交通
文化
地名由来
旅游
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