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荀子》的第八篇。本篇主要探讨了大儒的作用以及不同人群的品德特征,并强调了学习与法度的重要性。
荀子通过
周公的例子,阐述了大儒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儒效篇》的第一部分以周公为例,说明了大儒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周公在
姬发去世后,为了防止天下背叛
周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亲自管理国家事务,听取天下判决,如同原本就有这样的权力一样,而没有因此受到贪婪的指责。他还惩罚了叛乱的
管叔,削弱了
殷国的力量,却没有因此被认为残忍。周公统一治理天下,建立了七十一个封国,其中
姬姓占了五十三个,也没有被认为是不公平的。他对
姬诵进行了教导,使其明白道理,并且能够掩盖住
周文王和
秦武王的足迹。尽管
周公后来回到了周朝,把权力交给了成王,但是人民并没有停止侍奉周朝。周公的行为表明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作为天子,不能够轻易放弃权力,也不能够暂时代理行使权力。如果有能力,那么天下就会归附于他;如果没有能力,那么天下就会离开他。这就是为什么周公隐藏起来辅佐成王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天下分裂。成王加冕成人之后,周公回到
周代,恢复了自己的职位,这表明了他没有篡权的意思。周公虽然不再拥有天下,但他曾经拥有天下,现在没有天下,这不是擅自夺取或剥夺的问题。成王以前没有天下,但现在有了天下,也不是抢夺的结果。这是形势的变化所致。因此,即使
周公取代
姬诵的位置,也不算是僭越;即使是弟弟杀死哥哥,也不算是残暴;即使是君臣位置互换,也不算违背常规。这是因为天下已经和谐,所以能够继续
周文王和
秦武王的事业,这显示了周公的智慧,虽然是变化,但天下仍然保持一致。如果不是圣人,就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大儒的作用。
秦昭襄王询问孙卿子:“儒者对于国家是否有好处?”孙卿子回答说:“儒者遵循先王的法律,推崇礼仪,谨慎地对待臣子,从而提高君主的地位。如果君主采用儒者的建议,那么他们在朝廷上的影响力就会增强;如果不采用,他们就会回归平民生活,变得更加诚实可靠。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他们都一定会遵守正确的道路。即使面临贫困和饥饿,也不会因为邪恶的道路而感到贪婪。他们没有土地,但却清楚地知道维护国家利益的大义所在。他们虽然身处贫穷的小巷,但人们都认为他们是高贵的,因为他们心中有真正的道义。无论是处在高位还是低位,儒者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如果是王公,就能成为王公的才干;如果是普通百姓,也能成为国家的宝贵人才。即使隐居在偏远的地方,人们也会尊重他们,因为他们的道义确实存在。”
荀子解释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他说:“恰当的行为不是按照天道或者地道行事,而是按照人类的道理行事,这也是君子所遵循的道理。君子所说的贤能并不是能够完成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事情,所谓的智慧也不是能够了解普通人所知道的知识,所谓的辩论技巧也不是能够辩论普通人所辩论的话题,所谓的明察秋毫也不是能够洞察普通人所能看到的东西。这些都是有限度的。观察地形,区分土壤的肥沃程度,安排种植作物的顺序,君子在这方面不如农民;流通货物,判断物品的好坏,辨别价格的高低,君子在这方面不如商人;设置规则,使用工具,方便日常用品的使用,君子在这方面不如工匠。不过,君子们并不担心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职责。他们不会因为是非对错而互相推荐饮酒,也不会因为是非对错而互相羞愧。君子们的言行总是符合道理,处理事情总是符合实际,这是他们擅长的领域。”
荀子回答了如何改变卑贱、愚蠢、贫穷的问题。他说:“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学习的人,能够成为士、君子甚至圣人,能够与圣贤并肩。这样的人,即使没有爵位和俸禄,也是最高尚、最富有、最受尊敬的人,即使隐居在偏远的地方,名声也会传遍天下。相比之下,小人的情况正好相反。”
荀子描述了圣人的特点。他认为,圣人的心志坚定,能够在朝廷上推行礼节和法规,能够制定标准和规范官员的行为,能够让忠诚、诚信、仁爱和利益体现在下属身上。圣人不会做任何不正当的事,不会杀害无辜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会这样做。这是因为圣人讲信用,守承诺,这种品质深入人心,遍及四海。因此,圣人在各地都有响应,就像
雷声一样迅速传播。这是因为圣人注重名誉,所以天下人都愿意追随他。圣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即使是最遥远的地方,人们也会尽力去接近他。这是因为圣人是人们的老师,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诗经》中说:“从东方到西方,从南方到北方,没有人不服从。”这句话正是形容圣人的影响力。
荀子讨论了儒的不同类型及其作用。他认为,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三种。无论哪种类型的儒,只要被任用,都会对国家产生正面的影响。而那些不属于儒的人,只会导致国家灭亡。
荀子强调了师和法的重要性。他认为,师和法是人们改正错误习惯、约束本性的关键。不断向师和法学习,就能够成为圣人。反之,放纵本性、不向师法学习的人,就是小人,注定会遭受危险和屈辱。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汉族,出生于
周代战国末期
赵国。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荀卿”。他曾多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首席教授,也曾担任楚国
兰陵县的县令。荀子对
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出了“性恶论”,并在整理儒家典籍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他的作品《
荀子》共三十二篇,涵盖了哲学、
逻辑学、
政治学、
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在继承早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理论创新,还包括对教育和社会改革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