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绍(1868-1944),吴江松陵人。中国最熟悉藏蒙史的专家,著有《西藏史大纲》一书(北京大学刊刻)和《
清代蒙藏回部典汇》手稿。
吴燕绍,江苏吴江人,生于
同治七年(1868年)。吴燕绍最初涉足边疆史地领域,竟缘于自己的一次人生挫折。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燕绍赴南京应试秋闱。在三场策问中有关于
西北地理的题目,吴燕绍“竟瞠目不能句读”。于是,好强的吴燕绍在落第后开始大量阅读有关边疆的典籍。当时,
清朝的国势一落千丈,
帝国主义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逐渐显露出来,而很多满清官员对边疆的历史源流、地理沿革却知之甚少。已经对西北史地粗知梗概的吴燕绍对此深感忧虑,于是萌生了深入研究的念头。
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燕绍中
进士,任
内阁中书,这为他对边疆史料的搜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当时的规定,凡发抄之件,均需经过
内阁,吴燕绍便在值夜班的时候,将遇到的边务章奏抄录下来。
宣统时,吴燕绍调任理藩院为
主事,在北档房行走,见到涉及蒙古、
西藏自治区、新疆的旧档,也都择要抄录下来。 《左传·隐公十一年》有“亦聊以固吾也”之语。圉,指边疆。吴燕绍特意将“固圉叟”作为自己的名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
清代蒙藏回部典汇》这部清代边疆史料的整理汇编,通过对边疆
历史地理学的考证,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粉碎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野心。经过数十年对史料的搜集、爬梳整理和研究,吴燕绍不但完成了《清代蒙藏回部典汇》一稿,并已卓然成家。
吴丰培曾回忆:“忆我幼年时,民族地区,亲王贝勒、活佛喇嘛、平民百姓及关心边事人士,慕名来访络绎不绝。每到假日,宾朋满座,足见先父对于民族工作,颇有声誉,威名在外。”而在中国反驳
英国挑衅、据理捍卫对
西藏自治区的主权问题上,吴燕绍曾作出重要贡献。在
吴锡祺的记忆里,祖父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毕竟,祖父过世时,他只有7岁。“祖父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老人,每天只在自己的书斋里不停的抄写。”但有一件事情给幼年时的吴锡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去世前一个月,他给孙辈每人抄录了一个文折。给我和哥哥抄录的,是前、后《出师表》,我想,这是他临终之前对孙辈的要求。”吴燕绍著有《西藏史大纲》一书,当时由北京大学刊刻。而《
清代蒙藏回部典汇》却始终没有出版。 1914年吴家曾突遭变故。当时北平猩红热爆发,吴燕绍的几个孩子,相继染病而亡。只有早期发病的吴丰培“不肯吃药,反而热退病愈”,奇迹般地幸存下来。经历了这次打击后,吴燕绍及夫人再也不肯让
吴丰培到外边读书。此举让吴丰培失去了接受外语、数理教育的机会,但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家学的浸染。直到1930年,吴丰培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院,师从
孟森先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并在日后获得了比父亲更大的成就。身为史家,吴丰培一生致力于古籍的研究、整理,对父亲留下的《
清代蒙藏回部典汇》手稿备加珍惜。这不仅因为它是父亲留下的心血,更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吴丰培认为,该手稿“其中不乏秘籍、前人所未经发现的,故内容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地理、史事、军政、外交、风土、人情、宗教、文献,莫不涉及。篇幅之多,字数之,似乎
清代记边之作,无出其右者”。由于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滞留已经沦陷的
北平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运动中,
吴丰培屡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革”期间,更是被多次抄家。如何保护这些手稿,吴丰培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他把这些手稿放在四个旧式书箱里,混杂于许多旧书中,摞放在书房不起眼的地方。与旁边整齐码放在书架上的古籍相比,这些已经微微泛黄“烂纸头”样的纸稿更加不引人注意。就这样,这些手稿躲过了一次次劫难。其中,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1966年9月3日。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吴丰培写道:“口号是‘破四旧’,什么是‘旧’谁也分不清,于是,衣服用品无不成为‘四旧’,连
白糖、罐头都成了被抄对象。……书也随手拿了几本,因卡车已经装满了,当时红卫兵的头头说,第二天专拉这批书。不知是什么原因,第二天没有再来,而幸免一劫。” 1969年,
吴丰培随中央民族学院下放
潜江市干校,有人把煤球都带去了,而吴丰培除了简单衣物外,却将父子两代抄写、收集到的史料,装了三大箱,
向军代表请求,得以随身带到干校。吴丰培曾回忆道:“这带在身边的三大箱,只要搬动一次,便被同事讥笑和谩骂。某教授说:‘老吴,你为人实在愚不可及。’”而吴丰培当时却想:“我要到农村常住下去了,等我老了,不能劳动了,我还可以整理史料留给后人。”就这样,在干校的3年多时间里,这三大书箱始终伴随
吴丰培左右,直到1972年返京。作为吴家世交的
顾颉刚先生一直关心着这部书稿在劫难中的安危。吴丰培说:“顾颉刚先生于‘文革’之后,第一次见面,首问此稿有无损失,告以妥存无恙,便喜形于色,称幸不已。” “文革”以后,手稿虽然已经没有“外忧”,但在吴家,仍然是一个“禁区”。吴家藏书颇丰,原来的住所是一个四合院,每到暑期,吴丰培定要动员全家在院子里晒书。其他古书,孩子们怎样翻看,吴丰培从来不加阻止。唯有这部手稿,只许孩子们搬动,绝对不允许翻阅。每次书晒毕,也必由
吴丰培亲自整理收好。“父亲是怕我们放乱了,以后无法整理。”吴锡祺说。得知中华书局有意出版《
清代蒙藏回部典汇》,吴锡祺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需要10天时间,整理出一个书稿清单。经过清点,这部手稿现存原稿共计16933纸,与吴丰培几十年前的整理结果相比,没有散轶。“这部书稿中辑录的有些资料,我们现在在别处是看不到的,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而且作者爬梳整理的工夫和心血更值得我们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因为它减省了研究者的翻检之劳,这是其它编撰形式的书无法比拟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国家清史编委员会文献组负责人黄爱平这样说,同时,她表示,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在考虑将《
清代蒙藏回部典汇》纳入该工程,“这是一部很重要的清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