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
弗兰德公路》。
1913年10月10日,西蒙出生于原法属殖民地
马达加斯加岛。1933年,跟随立体派画师
安德烈·洛特学习绘画。1939年,二战爆发后西蒙
应征入伍服役骑兵团,参加第二年加默兹战役。1945年,西蒙吸收意识流手法出版处女作《作弊者》。1957年,西蒙作品《风》对空间技巧作了大胆的尝试。1960年,西蒙创作出经典小说《弗兰德公路》,同年获得“新潮文学奖”。1962年,西蒙小说《历史》问世,后获梅迪西文学奖。2001年,西蒙以
地中海海滨某小城为背景,出版带有自传成分的《有轨电车》。
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而获得1985年
诺贝尔文学奖。
2005年7月6日,西蒙在巴黎离世,享年92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3年10月10日,克洛德·西蒙出生于前法属殖民地
马达加斯加岛首府
塔那那利佛。不到一岁时,父亲作为殖民地骑兵上尉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母亲原籍
西班牙,带着西蒙来到
法国,居住在南部距西班牙边境不远的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贝尔皮尼昂市。
西蒙刚过10岁时母亲去世,由祖母带他迁往
巴黎,入斯坦尼斯拉斯中学读书,毕业后赴英国牛津和
剑桥大学学习。
1933年,西蒙放弃去海军学校的机会,跟随立体派画师
安德烈·洛特学习绘画。
1936年,西蒙前往西班牙
巴塞罗那,与西班牙共和政府一道跟叛乱的佛朗哥部队作战,对其一生影响深刻。
1939年,二战爆发后西蒙
应征入伍服役骑兵团,参加第二年加默兹战役。骑兵团陷入
德国坦克兵的埋伏,西蒙被俘,后来成功越狱回国。此后几年,
吉勒·西蒙都是一位活跃的
法国抵抗运动成员。战后,西蒙在佩皮附近的萨拉塞斯继承了一小笔财产,并经营着自己的葡萄园。
创作初期
1945年,西蒙出版处女作《作弊者》,西蒙吸收意识流手法,改变简单时序,确立一种富有活力的螺旋形结构。其后,在1947年和1952年分别出版《钢丝绳》《格利佛》。1954年,西蒙的《春天的加冕》问世,第一次把凌乱的内心世界,变化不定的感觉、碎玻璃般的回忆碎片,以跳动方式和凌乱的结构表现出来。西蒙早期的这几部作品是在新小说还受冷遇的时期所写,反响不很大,但却体现了西蒙在小说形式上作出的多种尝试,西蒙在创作中逐渐看清了自己该走的道路。
鼎盛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西蒙在文学和经济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西蒙的创作提供了色彩斑斓的内容,也使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反叛情感。
1957年-1962年,是新小说盛行的时期,此间,西蒙以同一风格发表《风》《草》《佛兰德公路》《大酒馆》《历史》《法尔萨拉古战场》等作品,为新小说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西蒙找到了自成一格的表现手法,奠定了西蒙新小说派作家地位,有的评论家说他是“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在写”。
1957年,西蒙作品《风》对空间技巧作了大胆的尝试,《风》的副标题“试图重建祭坛后面巴洛克式的画屏”有着深刻用意,西蒙此时的创作目标就是要通过不合常规的小说形式重建巴洛克风格。
1960年,西蒙创作出经典小说《
弗兰德公路》,通过将一次
香港赛马会和对一支骑兵部队的攻击进行
现实主义的“二次曝光”,使得双重曝光所形成的图片成为人类与马匹的共同历史中宏大而真实的画面。《弗兰德公路》同年获得“新潮文学奖”。
1962年,西蒙小说《历史》问世,在这本小说中,西蒙有时似乎是把字词当做抽象画家的色彩来使用,虽然西蒙使用非叙述的方法来组织,但仍然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似乎不是诉诸阅读而是诉诸观看。因此,评论家对《历史》有着很好的印象,1967年,《历史》获得梅迪西文学奖。
晚年创作
20世纪70年代后,是西蒙创作晚期阶段。1970年与1971年,相继发表《双目失明的俄利翁》《导体》。
1973年,发表《
三折画》,作者一方面描写主人公与一个女人粗野的性行为,在主人公扑朔迷离的意识活动中重叠为一;另一方面,让时间处于凝固状态,只让各种人与事局部展开,显示出同时存在的空间形迹,以浓重斑斓的色彩绘出时间的遗痕、死亡的阴影、战争的狰狞面目、性欲的冲动、爱情的渴望、饥饿与寒冷的折磨,形成别具一格的同步描写风格。
1975年,西蒙把《常识课》写成了一本不仅要用眼睛看、用嘴念,而且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的小说,读者需要同样地运用想像力透过字面去寻摸作者所揭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世界的面貌。
20世纪80年代,西蒙有《农事诗》《蓓蕾妮丝的秀发》《植物园》相继问世。
1985年,西蒙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是继
萨特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法国作家。西蒙获奖理由是:以诗和画的创造性,深入表现了人类长期置身其中的处境。
2001年,西蒙出版《有轨电车》,自传成分明显地增多。《有轨电车》以作者家乡
地中海海滨某小城的有轨电车这一条线为纽带,写出了电车线两端,以及沿途15公里风景线的种种物质面貌,而从这两点一线所组成的空间中展开的,则是从过去到现在活动于这些地点上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片断。
2005年7月6日,克洛德·西蒙在巴黎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代表作品
创作特点
空间形式
意识流结构
西蒙认为,所看见的这个世界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和记忆一样,各种往事、形象、情感不停地重叠、交叉在一起,再被联想组合在一起互相渗透。西蒙运用意识流结构小说,将小说的“时空”置于“绝对自由”的境地,使得小说可以在时光隧道中来回穿梭,使西蒙记忆中的那些同时存在的事物得以呈现。
西蒙的成名作《
弗兰德公路》可以说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小说是由主人公佐治在与其情妇科丽娜夜宿时的一连串意识活动组成的。这些意识活动大多是由一种感觉、一种气味、一种色彩,或一种声音刺激生成的,它们使佐治不停地沉入现在的过去或现在的将来。当佐治与科丽娜亲热时,科丽娜的身体压在佐治的胸口,使他感到有些窒息。就是这种窒息感一下子使他的意识回到了他在战争中被俘,被关押在火车车厢时的情形。《弗兰德公路》可以说是性爱的框架里镶嵌的是战争时代的悲惨图画。性爱本该是美好的,但这美好却屡屡让佐治回忆起不堪回首的战争生活。这从侧面
透视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和精神害。
中止时间流
西蒙是唯一没有发表理论著作的“新小说”作家,喜欢在作品中谈论自己的小说,以此方式提供作者的“诗艺”片断。不论是隐喻性叙述中断,还是显性叙述中断,生成的直接效果便是叙述时间的中止。读者被引导着畅游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欣赏着作家所营造的那一个个线性叙述文字所描绘的或美丽、或丑陋、或幸福、或痛苦的画面。在不同时空的转换中,读者会领略到不同空间的色彩。随着这种空间感的生成,小说的空间形式也被同时展现出来。
并置
并置,是在空间上事件与事件,场景与场景、意象与意象、过去与现在的并列,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再是时间意义上的因果逻辑,而是空间距离中的相关性。正象簇拥毗连的花瓣,相互间并无连续性,却共同指向一个中心的内核。
《常识课》被称为是“钢笔-摄像机式描写”的小说,是由对于小学教材《常识课》黑糊糊的插图形象的描述、正在装修的昏暗阴郁的乱糟糟的室内、阳光明媚的草场、战火纷飞的战场、黑暗中牧场草地上一对情人的幽会等的无数细节描写的并置建构起来的。小说并非是按照明晰的线索顺序来一一描述的,而是像印象主义绘画,东一笔,西一笔,将场景或形象的描写成片状、不规则地并置在一起,使那些毫无关联的画面次第排列,给读者营造许多充满着光与影、静与动、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时空、色彩迥异的、感受完全不同的空间。与这种细节的铺陈相比《农事诗》中的并置可称为结构上的并置。小说分为五部,除了第一部中三条线索纠缠在一起,其余四部各叙述一个人物的革命、战争经历,从时空上考察,三者各不相同。
互文性
引用
在西蒙的小说中,引用经常出现。就引用在小说中的出现方式和位置来看,可以分作两类:文首引用和文中引用,其中以前者较为突出。它不带引号,但注明出处,一般出现在作品的开头,或小说章节之前,经常被称为卷首语。卷首语在西蒙的作品中意义总很重要。它通常是一段引言,然后是这段引言的作者或出处的相关参考资料。卷首语和主体文本相分离,凌驾于主体文本,或者是从某种意义上引出主体文本,或者暗示文本是由此衍生的。
《大酒店》(1963)卷首引用了《拉罗斯词典》对旋转的定义,即“旋转: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
圆周运动,在同一条虚线上周而复始”。其中,“旋转”一词在
法语中原义为“圆周运动”、“旋转”、“公转”等,引申义为“急剧变化”、“革命”等。在这里,它的作用是引出主体文本,与小说的结构和内容关系密切。从结构上看,小说好像是在做“圆周运动”。
暗示
小说家使小说变得曲折隐晦,也许是力求与复杂的社会、文明
同构。运用暗示技巧可以令小说具有厚重的、复杂的内涵,这也许是我们理解、把握当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与之相应的方法。西蒙在小说中使用的互文性技巧之暗示手法,其意义也许正在于此。暗示与用典的功能类似。用典是将某一典故引入文本,暗示则较多地将某一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者经典文本的某一意象,或某一著名段落化入文本。它们的目的是使此在文本意义增值,以传达更为丰富的内容。暗示是隐晦的,它只是用文本中一些模糊的迹象表明互文存在。西蒙小说中狗吃烂泥的意象在《
神曲》中得到了回应,战场与地狱便有了相似的恐怖。不仅如此,地狱中那无休止的雨也和《
弗兰德公路》中对于雨的描写对应起来。
社会活动
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除早年赶赴
西班牙外,西蒙在1983年与其他文学界艺术家联名写信共同表达对“大国军备竞赛的担忧。1996年,西蒙又与其他81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呼吁尽快解决逼迫“儿童性卖淫”的犯罪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西蒙表示,任何方式的言行都比保持沉默有益。
荣誉奖项
成就影响
克洛德·西蒙与
阿兰·罗布-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米歇尔·布陶,一同成为现代派文学中“新小说”流派的主要代表,风靡于20世纪50-60年代。
西蒙在新小说派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的习画经历对小说创作颇有影响。《大酒店》是西蒙第一部尝试文字与画相结合的作品,里面只有几个面目模糊的人物,看不到明白的情节脉络,整个小说内容无头无尾,但是片断情节有声有色。西蒙向读者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是朦胧飘忽的印象。小说中,词与标点等组成和谐,给人以视觉厚度。
“
新小说”流派一反对传统小说创作方法,主张摆脱固有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描绘。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欧洲和世界曾产生较大的影响,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衰落。新小说派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流派,每位作家在创作上各有特色。
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1968至1970年间,担任
法国5大文学奖之一的“梅第西文学奖”评委会成员。1985年,时年72岁的西蒙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法国“新小说派”的艺术成就得到国际文坛的肯定。西方评论家把他看作最富于“
现实主义倾向”的出色小说家。
人物评价
对于西蒙的逝世,法国总理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评价称:法国文坛失去了其中一位最伟大的作家,西蒙作品文笔独特,小说极富个性地向世人展现20世纪惊人历史画卷,而西蒙正是见证了20世纪的人类战争与暴力。
法国文化部长雷诺·当诺迪欧·瓦布尔表示,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西蒙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享誉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