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歌”片论………………………………………(010) ——禅韵中的晓辉诗歌………………………………………(048)其三,“打工诗歌”真正的代言人。
正文
河南省80后青年诗人、诗评家
丘河的首部诗歌评论集,这也是国内第一部由80后诗人著的诗评集。全书多视角、多维度把握,理论与赏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力图追求诗意、个性、原创式批评,即既是赏析式阅读,又是批评式阅读。诗评集有诗评家
苗雨时教授、诗评家
陈立红作序,部分文章已在《北美枫》、《中国诗歌在线》、《
诗潮》、《
作家村》、《打工诗人》、《
诗流向》等国内外杂志刊发。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部以80后视角完成的诗歌评论集,内容包含理论观点、个例评析两部分,分上中下三篇,涉及打工诗歌、80后写作、女性写作等多个类型,尤其对打工诗歌、原创式诗歌批评等探讨比较到位。书中评论涉及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内容、韵律、心理、结构、风格、现象、手法、禅理、神性、精神、责任、功能、标准、风骨、状态、生态等多个角度。
出版信息
作 者:丘河
页 数:204
开 本:880×1230
版 次:2012年5月 第1版
印 次:2012年5月 第1次印刷
定 价:21.80
CIP核准号:2012073328
ISBN:978-7-5126-0857-3
图书目录
原创式诗评的理念与实践
——读
丘河诗评集《对话与批评》(序一)………………(001)
青年诗评的视野与向度
——评丘河《对话与批评》及其他(序二)………………(006)
上 篇
原创式诗歌批评
——当代汉诗批评的康庄大道………………………………(002)
路上,打工文学进行时
——一种真实的状态…………………………………………(007)
当代诗坛的一面镜子
——“打工诗歌”片论………………………………………(010)
中 篇
一种境界,两种风情
——禅韵中的晓辉诗歌………………………………………(048)
写作责任与底层和谐
——走近
何真宗《
温暖的城市》……………………………(053)
原生态的生活供词
——一个人的精神领地………………………………………(061)
——唐以洪及其诗歌印象……………………………………(068)
痛并快乐着的诗歌之路
——从雨晓荷式情书看打工诗歌中的爱情…………………(074)
草原上的那系之歌
——
原散羊及其神性写作……………………………………(082)
从个体意象到诗人意象
——对话
雷雯霈诗歌灵魂……………………………………(087)
用最少的翅膀飞翔
——
雪马先锋诗歌印象………………………………………(096)
下 篇
禅道与灵魂的守望
——
赵福治及其诗歌印象……………………………………(104)
人文风骨与现实精神
——解读
陈立红“现实的背影”……………………………(108)
无障碍诗写及其创作实践
——对话《李清联无障碍诗写点评本》……………………(115)
——兼评徐根泰的诗…………………………………………(126)
默然的湖畔行者
——乡土赤子周克冉…………………………………………(133)
韵律中的婉约清吟
——梦阳诗歌漫语……………………………………………(137)
木易沉香诗歌的境界之美
——读诗集《暗香不尽春未央》……………………………(141)
低音区的游走与疼痛
——去往朝圣的
马东旭及其诗歌……………………………(148)
寻找诗意的言说
——
河南省当代女性诗歌漫谈…………………………………(159)
——三读《周英诗选》………………………………………(169)
回忆与逃离中的诗歌宣泄
——兼评平湖秋月的情诗……………………………………(175)
后记
以读者的名义…………………………………………………(181)
文章摘要
“打工诗歌”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的理论发展虽然才短短只有几年的时间,但还是零零星星有了些自己的创作、评价理论及标准。然而,这些理论并不成熟,甚至还处于稚嫩和年轻的阶段。
其一,诗歌写作的经验之论。“打工诗歌”是一种带有经验性的诗歌创作,它凭借的力量不是话语权(尽管它正在积极地争取),而是自身的经验。这也是“打工诗人”和其他诗人在材料处理上的最大差异。他们有着切身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创作时,就可以“把最简陋的打工生活和盘托出”(柳冬妩语),像
谢湘南的《呼吸》、张守刚的《通宵录像》。而这种天然的经验并不能作为他们直接的诗歌因子。因为对于现实中的事物,那只是诗人驰骋想象的出发点,诗中所写的既不以诗人自身的经历为限,也不一定处处与生活相符。
“打工诗歌”的写作确实“恢复了写作与历史话语之间的
张力,恢复了文本与来历性经验的直接联系”,甚至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直接”,“差不多就是一种短兵相接状态”(柳冬妩语),乃至是“打工诗歌”恢复了诗歌的原生态和初始性。似乎这时期的评论家也提出这种创作“崇尚的原则要求是回归原生态的大地,从‘个人的、真实的、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中发现‘结结实实充满人性气息的诗性’”。33甚至有的评论家认为“细节是诗的血肉。细节比一般的‘抒情与思考’,更能体现一种诗性的关怀、洞察和敏感。”34但这种以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生活经验的直接体验与表达的诗歌价值判断,势必要取消当代诗歌的多样性发展,也势必会把“打工诗歌”置于事态日志叙说的层面。况且,细节的出现本身就是描写与叙述的结果,而诗歌文本并不需要这种特殊的关照与恩惠。经验只是人的生物或社会性阅历,它必须达到一种生命的投入,心灵的对接,思想的碰撞,诗意的回味的状态。当“打工诗歌”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越是短兵相接,则越加剧了它流于世俗的危险性。真正的诗歌个人经验应当是“实际经验”和“理智与想象”经验的混合体,是直接经验的再加工,而不是现实生活的录照与复制。
闻一多说过:“一切的艺术应以自然为原料,而参以人工,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二以参渍人性,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35
其二,诗歌评定的价值标准。其实,对诗歌的评定一直是诗歌批评中的一大难题。“打工诗歌”质量与价值的评价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诗歌界现行的诗歌评价标准似乎更倾向于诗歌的现代性追求,但我认为这只是第二位的。作为诗歌,“面向底层的写作不应只是一种生存的吁求,它首先还应该是诗”。36因而,我们在对诗歌进行评价的时候,前提是看它首先是不是诗歌,然后才能断定它是不是好诗。而什么样的文字才算是诗歌,从古至今,对于诗歌的定义不下于上千种,但似乎每一个诗歌评论家又都避免为它下定义。即使如此,我们的评论并不能因之而忽视与脱离诗歌及其创作的基本特征、艺术伦理和美学原则,更不能以单一的向度去一锤定音。
目前对“打工诗歌”的评论,似乎更倾向于再现论者的宏观价值标准,即“诗歌与社会的关系”的现实精神和伦理道德衡量。甚至可以说,这几乎成了评价“打工诗歌”的唯一标准。虽然这种评价具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与必要性,但它绝不可以一手遮天,充当“打工诗歌”界的警察和裁判。虽然艺术性不是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但艺术审美价值确实是衡量的
首要标准。我们不能不承认“打工诗歌”近年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它形成的对当代诗坛的萎靡之风的冲击,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但另一方面它的诗歌伦理、道德关怀等诸多非诗歌因素的渗入与爆炸,也使它获得了高于“打工诗歌”本身艺术价值的声誉。当下这种过分对“打工诗歌”道德伦理的强调与吹捧无疑也散发着炒作的气味。
诗歌评论首先要坚持它的客观和艺术标准以及基本的良知,关心诗歌自身的成绩,加强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关注。其次,也不能忽视其民间因素和现实精神,但是绝不能过分强调其伦理优势和社会功能。可以说,这种宏观价值的评定标准是文学评论通用的准则,它并不具有诗歌评论的独特性。如果仅用此作为“打工诗歌”的衡量尺度,无疑是对诗歌的冤枉与不公,也势必会贻害“打工诗歌”的健康和长远发展。“诗人只有处理好生存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获得恰当的平衡,才能保证诗歌同时具有审美的快感和有效性。”37
其三,“打工诗歌”真正的代言人。在诗人、诗评家
柳冬妩看来,只有“打工诗人”才能作为“打工一族”的代言人,真正意义上的“打工诗歌”必须由“打工诗人”来完成。而“打工诗人”又是指哪些人呢?它是杨宏海先生所界定的那些人?而当下的“打工诗人”并不仅仅而且也已经完全超出了那个界定。“打工小说”并不一定必须由“打工作家”来完成,那么为什么“打工诗歌”一定要有“打工诗人”来完成呢?事实证明着也已经证明非“打工作家”照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打工作品。而“打工”一词,它的范围和界定本来就是宽泛与模糊的。既然“打工小说”、“打工评论”能有“其他人”代言,那么“打工诗歌”也一样,无所谓必须有“某些人”代言。“打工”作为一种题材的限定,任何具有创作能力的人,任何能够很好把握材料和激发情感的人都可以写。
同时,作为“打工诗人”的诗人也可以而且有必要涉足其它题材。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所谓成名的“打工诗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底层和低学历者?像
北京师范大学走出来的宋晓贤、
西南财经大学毕业的许强、有着大学文凭的方舟,等等。当然我们不否定这里有许多真正的底层诗人。即使曾经是“打工诗人”,一旦他们发达,像杂志主编的罗德远、
柳冬妩等活跃在诗坛上的“打工诗人”,他们现在及以后创作的诗歌是不是属于真正的“打工诗歌”?他们是不是“打工诗歌”真正的代言人?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打工诗歌”又是指什么?当下活跃在文坛上的“打工诗人”有多少是真正的农民工,又有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底层打工者的认同和关注,以及他们又多大意义上能实现为底层农民工代言的可能?也即是说,如果完全寄望于“农民工诗人”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工诗人”,代言的使命无疑是脆弱和飘渺的。在这里,只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无论出身与学历贵贱高低,只要是能站在最基本的人性和道德立场,真心愿意关爱“打工诗歌”,写作“打工诗歌”,对打工生活有深切感触或是具有共鸣感的诗歌作者都可以作为“打工诗歌”的代言人。
“打工诗歌”作为走在成长与收获路上的文学形式,它的发展与壮大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现实的是,它的诗歌创作会渐渐地融入到主流诗歌的创作中去,成为主流诗歌的一部分,它的诗人队伍也会不断分化,像当初“先锋诗歌”一样,当它进入中心时,它的诗歌特色就会锐减,乃至褪尽。因为无论是“打工诗人”,还是“打工诗歌”它都只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个过程,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和打工者的泛化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变,它也会日趋消融,或是被取代。
图书评价
丘河的诗评集《对话与批评》,标举原创式诗歌批评,并付诸实践,正可看出批评家的主体性、独立精神和自由创造。丘河的诗歌原创式批评,并不是即兴式的、随感式的点到为止,而是有其深厚的学理性和切实的有效性。他以自我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对诗歌艺术把握的精准,切进诗歌文本的底里,追寻诗歌经验与技艺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把诗歌还原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命体。
——
苗雨时(河北
廊坊师范学院教授,当代诗歌评论家)
老成持重的诗评文风,使
丘河的评论在80后诗人中凸现出更趋成熟的文采;良好的古典诗论素养,使丘河的新诗评论具有较强的文脉厚度;比较准确的概括分析,使丘河的诗歌评论显现出开阔的理论视野。丘河对“打工诗歌”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关注,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评论集涉及诗人众多,内容丰富,分析细致深入,读来很有启发。
——
陈立红(诗人,评论家,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
当下诗评家很少,好的更少。做一个好的诗人难,做一个好的诗评家更难。
丘河的讨论比较敏锐,也很个性,有理论功力,对当今诗坛现状把握也好。我心目中的优秀诗评家应该是一要有大的综合能力;二要尖锐,也就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马新朝(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读过这部厚重的评论大作,感觉丘河在智慧、激情、才气与宽广的阅读视野方面都具备了自己的优势,有着自己的挖掘力、想象力与话语权,叙述语言较为老到、大气,而且不仅有微观的诗歌批评,也有宏观的长篇制作,这是很难驾驭的。
——
龚奎林(文学博士,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丘河的诗歌评论无论论及什么,都是站得高,看得广,然后尽收眼底,用学术性的语言进行评判。即使是对个人作品的评论,也一样是全局审视、全面把握,综合地评说。不论在评论中鼓励什么、鞭笞什么、引导什么,抑或预言什么,丘河都是捧着一颗忠实于中国诗歌的良心在说话的。
——李德贵(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美中西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作者简介
丘河,1985年生,河南民权人,毕业于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学士,
科尔沁区作家协会会员。做过教师、记者、编辑。有诗歌、评论、小说等见于刊物,有文字入选选本,获过小奖。曾主编《河南当代女诗人档案(1949—2010)》(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