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璧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
良渚文化玉璧是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直径26.3厘米,孔径4.2-4.4厘米,厚1.3厘米,浙江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
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是比较有鲜明特色的玉器,按照玉璧功能,将其直径大于10厘米、孔径不如直径一半的,定名为“璧”,主要用于礼仪或殓葬用器,一般不见于人体装饰。
命名
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是新石器时代比较有鲜明特色的玉器,但良渚文化玉璧个体尺寸差异很大。按照玉璧功能,将其中直径大于10厘米、孔径不如直径一半的,定名为“璧”,主要用于礼仪或殓葬用器,一般不见于人体装饰。
形制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直径26.3厘米,孔径4.2-4.4厘米,厚1.3厘米,馆藏一级文物,余杭区安溪出土。璧是良渚玉器中面积最大的一种器物,一般光素无纹,但我们在这件玉璧上发现了两种少见的刻符。一面阴刻盾形层台,中间为一只飞鸟的纹饰,被认为与太阳祭祀相关;另一面符号形如“玉璋”,意象不明,可能与祭祀的法器有关。
相关研究
关于玉壁的祖型与起源的研究,学术界一种观点认为是玉壁出自环状石斧。早在1924年,日本滨田耕作在论著《有竹斋古玉谱》的前言部分《支那古玉概说》中简要阐明他对玉壁的出现及其源头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壁从环状的石斧中衍生出来的说法是最为稳当的,对此林巳奈夫也表示认同。滨田耕作还制成环状石斧线图加以证实,环状石斧说不容忽视,虽然没有详细的例证,但是他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汪遵国也认为玉壁是由石斧转化而来的,他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玉壁礼天说。另有研究者认为张陵山良渚文化大墓出土的四件玉壁与北阴阳营和崧泽遗址出土的环形石斧很相似,提出玉壁可能是由环形石斧演变而来。杨伯达先生对此观点持有疑问,他认为玉壁源自环状石斧的这种说法比较笼统,没有区别具体是何种文化的玉壁,况且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本文认为,此说对于探讨和研究良渚文化玉壁的源头及其祖型还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目录
概述
命名
形制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