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抒雁
中国男当代诗人、作家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男,1942年8月18日出生,泾阳县人,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诗人、作家。
1979年6月7日,根据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写下了处女作《小草在歌唱》,代表作品有《父母之河》《踏尘而过》《激情编年》《悬肠草》等。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62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
工作经历
1967年大学毕业,适逢“文革”,延至1968年离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62师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1970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6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
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调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任编辑。
1981年转业至中国工人出版社,先后任编辑、文艺编辑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等职。1993年调《诗刊》社任副主编。
1995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常务副院长至2004年退休。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2012年5月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
写作经历
在《解放军文艺》发表过报告文学《沙漠战歌》。
1979年6月7日,根据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写下了处女作《小草在歌唱》。
1981年,创作《海的向往》。
1982年,写下长诗《父母之河》。
健康状况
2003年年底,单位组织例行查体时,被查出患有大肠癌
2013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1岁。
个人作品
散文随笔集
诗论集
研究翻译集
(以上资料来源)
创作特点
文学思想
1991年访问苏联写的《泥泞》、1999年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创作的《十月,祖国!不只是十月》、2008年为冰雪灾害写的《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2008年写汶川地震的《悲回风:哀悼日》,2009年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创作的《最初的年代》,2012年为党的十八大创作的《为你祈福,神话的土地》等等诗作,都与时代的重大事件相关,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里,他对每个历史事件都写过诗。
1983年之前,他的诗大多数直率、激烈、直抒胸臆。1983年之后,他的诗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比较冷静地思考人世和人生。他在1981年写的长诗《海的向往》,已显示他对生活的投入,也是他对自己的又一次忏悔。1989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一些短小的抒情诗,内容上注重人生的感悟。
雷抒雁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正视的态度,真挚、坦诚的语言,给政治抒情诗增加了新的内容。当代写作政治抒情诗的诗人那种为了观念而多少忽视可感的诗歌形象的状况,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他的诗歌《小草在歌唱》中的抒情主人公作为一个觉醒的战士形象,以自我批判精神对张志新事件做了思考,并抒发了违反正义的事情所激发的愤怒。政治的视点和哲理化的抒情倾向,是雷抒雁的特色。
创作手法
雷抒雁的诗情理并茂、刚柔相济,并力求锤炼思想和寻找形象的巧妙结合。他深知如果只有思想而缺乏动人的形象,诗就会概念化,如果单有形象而没有思想的寄托,诗就会单纯而没有力量。无论艺术手法还是语言形式,雷抒雁的诗都不一样。他的诗不缺传统因素,同时又借鉴外国诗歌艺术,这种艺术态度影响了他的诗。
雷抒雁诗中的情韵是两个时代交替阶段这一特定时期的生活在诗人心灵上的映现。雷抒雁以革命者和诗人的热情、敏锐去拥抱、洞察生活,他不仅能看到生活中光明、合理和平静的部分,而且能从光明中看到阴暗,从合理中看到不合理,从平静中看到变化。他歌颂光明、赞美英雄和新生事物的时候,他常常同时把诗的锋芒指向生活中的阴暗面,向一切流弊、不正之风愤怒呐喊,也许他对理想追求得过于执著,在他为生活的变革欢呼的时候,往往以深沉的笔调书写斗争的曲折和悲朴。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景一物都含理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比如《原始森林》一诗:“满山满谷参天的大树,满山满谷扭结的食用葛,满山满谷摇曳的竹林,满山满谷密密的刺蓬,满山满谷如雨的蝉声,满山满谷悠长的鸟鸣。在有阳光和雨水的地方,就有奇迹和生命;在有土地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自由和竞争;在有自由和竞争的地方,就有生机和繁荣”。
在《听伐木》中,他写道:“斧声,在山谷咬牙切齿。秋风哭泣,鸟声一阵沉寂。跌跌撞撞,逃出一条山溪。变一棵树,探身悬崖,体味跋涉之艰险;变一棵草,荣枯河边,体味世事之短暂;草木之后,体味人生,味交百感。”像这样短小精悍诗,在他的诗集中比比皆是。
获得荣誉
个人
作品
社会活动
1967年,大学毕业,适逢“文革”,延至1968年离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62师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1972年,参加《解放军文艺》杂志到雷抒雁所在的单位组织了一次笔会活动。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2年4月25日,在中国诗歌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
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人物评价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白描:很多人认为雷抒雁的抒情长诗是颂歌,我却认为那其实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雷抒雁的大学同学、西北大学教授张孝评:上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很多东西他都能比别人早发现,要快半拍。他还很勤奋,口袋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本子,听到一句什么话,看到一个感兴趣的画面,他就记下来,成为了创作的素材库。雷抒雁早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特质。“雷抒雁”已经是一个独特的名字符号,他同《小草在歌唱》《空气》《父母之河》《太阳》《告别永恒》等诗篇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将自己的诗视为人生的一道道“擦痕”,或伴着小草存在,或在树叶上留痕,甚至如同波纹一样在河流中出现和消失。但不管如何,他的诗作都有着分明的个性。他是现今很少真正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才的诗人。“桥”是雷抒雁诗歌创作的重要意象,这恰好是诗人的自我象征,他连接了传统和现代的两端,从传统走来,向现代走去。他的诗作既有泥土气息,又有现代意味,在真挚中透着深刻,在大气中蕴含灵秀。
文学评论家、作家雷达:雷抒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财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是一声嘹亮的呐喊,为人们冲破思想迷雾助威,他的诗歌创作顺应了人心和潮流,被中国读者记住,被历史记住。他应该感到幸福和光荣。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新诗》主编普冬:雷抒雁之所以能够生长成为一棵诗歌常青树,秘密在于他生命至上的诗歌创作观。雷抒雁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沿着这个方向,他逐次拷问生命的重大系列命题,例如永恒与瞬间、生与死、城市生活体验与乡村生活经验。这个过程中,雷抒雁的诗歌进一步转向对生活世界的个体体验的关注,朴实贴切的语言表达,贡献着他过人的生活智慧,为自由诗开辟一条稳健的道路。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雷抒雁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有质量、有重量的写作,它们以艺术的方式切入了时代和人类的良知,构筑了民族的一段当代历史,已经随时间的河流走向了永恒。雷抒雁的诗歌为诗坛提供了一种灼人的热度,一种深而大气的方向,一种“力”的美与震撼。诗人对大地和祖国的深情,真诚崇高的人格之魂,以及他丰赡的文学经验与业绩,都成了当代中国诗坛的精神象征。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程步涛:他怀揣着责任心和正义感,这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中国当代诗人中,他的批判性和反思比任何人都强,曾经有一度诗坛比较活跃,但也略显混乱,哪种诗歌才是正途很多人在讨论。雷抒雁坚持,诗歌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生活,必须和社会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诗歌中,透过生活感受,可以看出他渊博的积累和精辟的洞察。不夸张地说,他对中原地区诗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诗人雷抒雁去世【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2-15
杰出诗人雷抒雁去世.中国作家网.2014-05-25
雷抒雁 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2-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写作经历
健康状况
个人作品
散文随笔集
诗论集
研究翻译集
创作特点
文学思想
创作手法
获得荣誉
社会活动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