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曾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曾执教于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1989-2005),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长期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政治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上海市浦江人才。主要学术兼职有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分层与流动、政治社会学、社会资本、社区研究、社会研究方法、多元统计分析。
科研项目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我国目前社会阶层状况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等。已承担的项目包括“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代表作
在《
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社会学研究》等权威刊物和海内外出版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获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4-2005)论文
一等奖。
刘欣、
胡安宁,2016,《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学的解释》,《社会》第4期。
Liu, Xin. 2012."Urban Chinese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he Rising Middle Classes in China. ed. by C. Li. Paths International Ltd (UK)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 . (中文版: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刘欣、朱妍,2011.《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
社会学研究》第6期。
Liu, Xin. 2009. “Institutional Basi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ransitional China.” in Creating Wealth and Poverty in Post-Socialist China. ed. by Deborah Davis and Wang Fe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版: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
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Liu, Xin. 2006. “A
功率 Generation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Issue .(中文版: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刘欣,2003,《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探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Liu, Xin. 2002. “Strata Consciousness in Transition-era Urba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Issue.(中文版: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刘欣,2002,《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社会学研究》第1期。
主要学术贡献
刘欣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中国社会分层方面。所提出的中国社会的阶层分析框架、中产阶层的划分依据和方法、解释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权力衍生论”以及“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命题”,在学界常被引用,是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国内最早关注阶层意识研究的学者。
关于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刘欣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市场能力为基础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他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现代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之上的,在这些制度安排中,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社会里,公共权力与市场能力构成了阶层分化的主要动力基础。这两种动力使社会成员分化为两对基本的社会位置,即有权者与无权者、有产者与劳动者。刘欣对中国全国综合调查资料的分析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
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他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刘欣关于中国中产阶层定位的理论框架认为,对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之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他在自己所提出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中产阶层的构成成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划分方法。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划分方法,在消费、阶层意识、社会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中国全国调查资料的支持。
刘欣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权力衍生论”。他认为,传统
社会主义下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人力资本只能以非市场贸易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结合,也决定了经济经营的剩余以国家租金的形式存在。由于统收统支等制度以及
意识形态的限制,国家租金权力没能表现为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寻租能力”。随着放权让利的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新的制度安排使得国家租金权力耗散了;公共权力在以再分配权力的形式对阶层分化产生影响的同时,还衍生成了权力精英牟取私利的“寻租能力”而对阶层分化起着作用。因此,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权力衍生论”解释了在再分配经济的比重日益下降、市场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同类型的权力精英依然在生活机遇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制度主义分层论的创始人泽兰尼(Ivan Szelenyi)认为,“Liu’s theory is very innovative,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is field(刘的理论十分具有拓新性,是对该领域的非常重的要贡献)”。
关于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刘欣以自己在武汉所作的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系统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阶层意识的特点,提出了“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命题”。该命题认为,当人们与自己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其他成员相比较,在经济、权力、文化等资源占有上沦入相对剥夺地位时,无论其当下占据的客观阶层地位是高还是低,都会倾向于做出社会不平等的判断。该命题得到了大规模调查资料的支持。
获得荣誉
刘欣是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教育部人文社科
二等奖、
上海市哲社成果
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博士论文导师、
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
参考资料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