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朝
丞相夏言,为了收复被异族侵占的失地--
河套平原,派
都御史曾铣领命制三边,但曾虑朝中权贵从中作梗,难成大计。夏多加慰勉。曾督兵赴边后,受
严嵩指使的总兵
仇鸾和
兵部尚书丁汝夔都拒绝发兵援助曾铣。
兵部车驾司
主事杨继盛上奏参奏仇鸾叛逆大罪。在
巡抚议事的会上,夏言力言收复河套,严嵩认为中华疆域广大,河套不足惜,并认为曾铣是罪魁,要先斩曾,于是严嵩指使心腹劾曾克扣军饷,妄动失机。并妄加罪名于
夏言,让内臣在皇帝面前进谗言。曾、夏均遭斩首,夏氏全家远徙
广西壮族自治区。夏家老仆朱裁为保夏家后嗣,把已怀有五个月身孕的夏妾苏赛琼连夜送往
杭州市,为杭州
秀才邹应龙之妻沈氏收留于家中桑园。
夏夫人在去广西途中,在宣山驿遇贬此为
驿丞的杨继盛。杨知夏家不幸事,悲痛交加,即备车轿送夏夫人至徙地广西全州,并致书
马平县举人张,请求其关照夏老夫人。
这一言辞激切的奏章,激怒了皇帝。杨被斩首,夫人
张姓也于刑场自刎,幼子与家奴被远徙外地。此时东南沿海倭寇猖,严嵩等却对此不闻不问,日日寻欢逐乐。
嘉靖旨命严治倭寇,严不举荐亲信
赵文华升
兵部尚书,总统
江南水陆,督兵剿倭,而赵无能,只会坑害沿海百姓,杀戮良民冒功邀赏。
严世蕃与
监察御史鄢懋卿定计,让邹塞外巡边,林出使
云南省,想以此置二人于死地。郭因弹劾严氏谋害一家事被赐死
江西省老家。郭举荐易生往塞外投奔
邹应龙。邹应龙巡边至
榆林市,逢见因劾奏严氏父子被贬此戍边的兵部郎中张□,张原籍
广西壮族自治区,易乃夏夫人之侄。邹即令易、张二人同赴广西,照顾夏夫人,等待赦命下。
不久,回京的邹应龙与刑部给事
孙丕扬同上本奏,弹劾严氏父子罪恶,已失帝宠的严氏父子及其党羽作群鸟散,
赵文华因暴饮而死,因发而亡,
严嵩被放归江西老家,严子世蕃充军南雄卫。
作者把
夏言等反对严嵩的十位大臣称为“双忠八义”,把他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喻为“朝阳丹凤一齐鸣”。作者在严嵩之子严世藩伏诛不久,就把这场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搬上舞台,反映了人民强烈的爱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明代戏曲发展史上,以当代重大政治斗争题材入戏,《鸣凤记》是一部代表作它对后来李玉《
清忠谱》和
孔尚任《桃花扇》等剧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
《鸣凤记》的作者从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的史实中,提炼出5个典型事例,组成戏剧冲突,并塑造了许多忧国忧民、刚正不阿、临危不惧的忠义之士形象。《吃茶》、《写本》、《劾》、《斩杨》几出戏,把
杨继盛在生死关的严重关头与
严党面对面的斗争所表现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气节,描写得颇为成功。剧中一些反面人物,在作者笔下也被刻画得较为尽致,从而暴露了
明朝政治的黑暗腐败。
《鸣凤记》打破了戏曲作品以生、旦为主的格局。在长达41出的全剧中,生(杨继盛)、旦(
张姓)的戏在第15出就结束了。这是明代戏曲中一种颇为特殊的处理。《鸣凤记》的缺点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粗糙;前后情节处理有不少雷同之处;语言多用排偶,不够通俗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