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凡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袁一凡,男,1943年生,湖南宁乡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
研究成果
197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以爆破模拟地震破坏实验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
1978年以后参加波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负责人廖振鹏院士,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在波动数值模拟技术基础上进行高频地震动模拟的研究,为国内和日本美国同行介绍引用。2002年后开展震源破裂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1987年以后开展复杂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法国捷克同行引用,美国、伊朗研究生来函讨论交流。
1993年以来参加国内外多次地震考察,开展震害预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社会防灾规划等研究工作。主编国家标准“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执笔编写出版“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一书。
主持海口市防震减灾规划基础项目等项目。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地震动空间输入研究”,以及其他地震学联合基金研究课题。
以低烈度异常区,强地震动模拟预测,复杂场地影响,人工填土场地地震反应为题,负责开展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究。
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第一作者文章16篇。198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指导硕士3人,博士3人,毕业4人,其中一名硕士获优秀论文奖。
老当益壮
袁一凡同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一个乐观、开朗、诙谐、精干的老者,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技术负责人。袁一凡同志是地震现场的老“常委”了,在云南丽江、包头市、甘肃景泰、新疆巴楚-伽师、云南大姚、内蒙古巴林左旗黑龙江省林甸等地震现场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这次地震发生时,袁一凡同志正从哈尔滨市出差在北京出席《防震减灾百科全书》会议,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立即给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打电话请战,并迅速从十三陵地震台赶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后转北京南苑机场赶赴地震灾区。到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后,立即带领先遣队奔赴汶川地震震中区,由于通往汶川的路已经被堵死,现场指挥部决定扎营都江堰市,他不顾疲劳立即投入到现场指挥部的选址工作中。到13日凌晨4点,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袁一凡同志冒着大雨、不顾个人安危,对多处地点进行了认真甄别,初步确定了都江堰体育中心作为现场指挥部暂时宿营地,使大家能在大雨的夜晚中有了安身之地。第二天,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他又对体育中心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安全性鉴定,确定网球场和办公用房基本完好可供住宿和办公。为现场应急指挥部安全有效的指挥提供了保障。
13日凌晨5点,在初步选择好大家的安身之地后,袁一凡同志作为地震灾害评估工作技术总负责人,立即调兵遣将,迅速组织地震灾害调查工作。为总体把握这次地震灾害的程度、规模,他亲自带队深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彭州市等地震重灾区,不顾山体崩塌、余震频繁、危房随时可能塌等危险,查看毁坏的房屋、分析工程结构破坏机理,把握不同调查点成灾规模。在调查途中,众多遇难者、废墟下急需救助的幸存者,使这位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老地震工作者心灵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震撼,心情不能自已,强烈要求留在第一线参加紧急救援。但工作需要他坐镇组织协调灾区的震害调查和评估工作,指挥部也只能多次督促他尽快返回都江堰市。16日,他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北川羌族自治县返回驻地后,来不及休息就又斗志昂扬地投入到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中。
在袁一凡同志的指挥协调下,170名专业人员、62个调查小组、101台车辆,对四川省阿坝、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等20个州(市)进行灾情调查,共调查了1560个居民点(街区),其中房屋抽样调查点669个,烈度调查点891个,总行程约40万公里。另外还调查了546个城市街区(小区)、14个县(市、区)的64项生命线工程、102家企业。根据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他每天早上安排各调查小组的行程,晚上打电话了解各小组的进展,每天睡觉不足3~4个小时,嗓子哑了,嘴上起了泡,使得原本就干瘦的身体又缩小了很多,但他精神不减,身手不凡,走路一路小跑。在他协调指挥下,艰难的灾害调查工作进展很快,各种基础资料和抽样调查点数据不断地汇总到内业组。由于通讯的中断和不稳定,调查组报送数据困难,他及时建议指挥部调整调查工作方案并统一指定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工作队震害调查资料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作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技术负责人,每天都要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审核和经验判定,对各组提交的报告进行验收,还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灾区省灾害损失评估技术工作。
作为新中国最大的地震灾害,影响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调查与评估难度之大、地震灾害影响之大也是前所未有过的,能否科学有效地反映灾害损失的客观真实性,是党、政府和人民关心、关注的事情,袁一凡同志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处理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沉甸甸的,此时此刻,作为一个老地震工作者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有多重,他必须做好,他要向党、向政府、向人民负责任,他要保证结果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和检验,因此,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认真对待每一项调查,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有多少不眠之夜,他克服了断电、高温湿热、暴雨大风、蚊虫叮咬,始终坚定着一个念头:再难也要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科技工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他一贯的作风,在勾画烈度等值线的过程中,袁一凡同志认真求是,反复核实,为了求证个别调查点的烈度等级评定,进行了多次核实,并把调查人员召回指挥部统一评定标准。他作为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没有一点架子,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也为某个调查点的烈度和大家争的面红耳赤,使初步确定的等值线图经得起推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一凡同志虽然是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 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GB/T 18208.4-2005)的主要编写者,到过众多的地震灾区现场,但这次地震造成的灾害范围广、种类多,灾害损失评估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在工作过程中,他总是能够很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这次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协助有关部门对国家标准进行修订、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地震现场工作做了长远的考虑和积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研究成果
老当益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