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友书院是明代
海南省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乡宦王弘诲为栽培后学,在
定安县学左侧原县学射圃地创建书院。王弘诲为明代中后期海南名贤,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其诗文卓尔不群,自成一品,人称有
苏轼风,被誉为“一代文章山斗”,与
丘濬、
海瑞齐名。尚友书院与王弘诲相映生辉,留下一段名贤创办书院的佳话。
明代海南书院的创建以
嘉靖为最盛,万历年间次之。由地方官员创建的书院所占比重较大,私立书院主要由士人和名贤倡建。在私立书院中,尚友书院即是其中代表。
王弘诲于
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乞休会籍,不久即倡建尚友书院。在注重声名的封建社会,地方上有相当名望的乡绅名儒倡捐书院,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由于王弘诲在故里享有崇高声望,很快得到众多士人的响应。《天池草》记载了尚友书院初创时的情形:“先生往自南礼归,即捐金创尚友书院,群郡邑弟子日游其中。每年出龙茶田租市税,为金二十,充会中费。适有疆事,郡中括市租充军兴,每举会仅称补。至是增入田租以足前额,经理周悉,制为画一之规,可世世保守,令勿失。而一时守令,监司诸君子相与从事而乐观其成。”尚友书院的创建成为一代名贤
王弘诲一生最大的事功。
王弘诲,生于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字绍传,人称忠铭先生,名号天池,
定安县龙梅乡人。王弘诲幼年聪异过人,八岁起博览群书,日记千言。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
广东省乡试第一名,不久赴
南京市会试,遭遇父亲病故,扶柩回乡。三年后,会试登
进士,选翰林
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王弘诲为
明朝嘉靖、
隆庆、
万历年间三朝官臣。中年以前,王弘诲怀抱远大政治理想,不甘于“徒若书虫,生死陈编中”,希冀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明中后期,官场贿赂公行,士大夫内部党争纷起。与此同时,宰相
张居正等人试图通过积极改革挽救危局。
王弘诲的同乡
海瑞忠言直谏,触怒朝廷,被廷杖下狱。王弘诲崇敬海瑞忠直
耿介的性格,早晚到狱中探问,送药调护。万历年中,他多次上疏,其《请建储公疏》《请讲朝公疏》《请召对豫教疏》《慎重诏令书》等奏疏,锋芒直指时弊,多涉及皇朝政治中敏感问题。当时人称赞王弘诲能恪守臣节,不畏权贵。王弘诲这样耿直的性格,注定了他与当朝势力之间的不可调和。明代书院在
成化以后,由衰落逐渐兴起,各地讲学之风蔚起,且多由地方官或地方名贤筹集一笔资金,建筑房舍,购置田产,以田租收入做常年经费,于是,一批士大夫便纷纷创建或兴复书院,倡导讲学之风。
王弘诲也归隐返乡创办书院,培养同乡学子便成为王弘诲后半生的追求。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尚友书院在王弘诲的亲力亲为下终于建成,成为明代一所著名的书院。著有《
天池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来鹤轩集》、《南溟奇甸集》、《文字谈苑》、《南礼奏》等。王弘诲的书法,所见不多,定安博物馆藏其自书诗条屏拓片,原作在
韶关市,为摩崖石刻,内容为两首描述其游广东仁化后所作诗歌,款署:“癸巳春仲天池居士王弘诲书”,这件拓片,字属行草,有
章草意味,敦实而不失灵巧,在
明朝帖学书法之中,别具一格。另有碑刻《水会平黎善后碑记》和《清海碑》等,碑在今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为了健全尚友书院的讲学制度,
王弘诲制定了《尚友堂会约言》,并付诸实施。议定:“每岁四季,集同志者一会,约以季之仲月十有二日会讲于尚友书院,自官师、乡先生、孝廉、缝掖及凡民之俊秀俱在焉。次日方群诸英彦有志者再会文艺,相与折衷奥旨。”为了避免把学术争辩变成互相攻讦漫骂,王弘诲约定,“讲学尚友者,所以折衷群言,质诸圣,会通于道,而合异为同者也。”尚友书院是讲会式的书院,重视讲学,允许不同学派讲会,进行问难、论辩,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但是,
王弘诲长期置身中枢,位居高官,重视科举,提倡书院“德业、举业相资互发”。尚友书院因此具备王弘诲十分明显的个人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研究
海南省古代书院的章佩岚女士介绍,明中后期以后的书院,盛行讲会制度,不同的儒家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王弘诲认为,门人理解不同,但目的都是追求圣门之道,终将“异者合而道术始一。故圣人者,群言之宗而道之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