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35年。该书共15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和原理。论述格式塔的场论思想,把“物理场”和“心理场”等概念普遍应用于生理过程、行为过程和意识过程。主张同形论,认为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在结构形式方面完全相同。提出顿悟学习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考夫卡的代表作,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将自己的学说加以系统化的第一部著作。
内容简介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共15章。其中第1章是“心理学是为什么的”;第2章是“行为和行为场”;第3~7章论述环境场的性质,包括视觉组织及其定律、图形和背景格局、恒常性、三维空间和运动等;第8~9章论述了有关动作的问题,包括反射、自我、执行者、调节的行为、态度、情绪和意志等;第10~11章提出了痕迹理论;第12~13章论述了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第14章是“社会与人格”;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
创作过程
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原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该书于1935年出版。
作品目录
主题思想
“完形”的基本观念
对真正的知识的追求,应当是把那种被人们所分裂的世界重新恢复她固有的统一性,她应当告诉人们客观关系的力量,而不被人们的心意或偏见所影响。她指出人们在世界上的真正地位,她使人们尊重围绕人们的那些精神的或非精神的事物。心理学是特别适合于求索统一性的,因为在心理学里,人们能把宇宙的三大部分交集起来,这三大部分即自然、生命、心灵。
对于这三大部分的关系问题,过去的唯物论与唯心论都没能完美地作出解答。这个解答不能忽视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她不能承认这三部分是三个独自分立的领域。
当人们分别讨论这三个范畴的时侯,人们当然能得到一个共同的原理,那就是人们统一了量与质,机械观与生力观,解释与领悟。人们应用因果范畴,就是要找出自然界的某一部分是在这种关系里面;人们应用完形范畴,也就是要找出自然界某一部分是功能的全体中的一部分,要找出她们在这些全体中的地位,要找出她们所有相对独立性的程度,并且要找出这些大全体与附属全体的衔接。
人们的心理学是在行为与心理场的因果关系中研究行为的学问。心物理场是有组织的。同样,自我既不是冲动或本能的一点,也非其总和、其堆积。
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
心理学的特殊价值在其统一的机能。人们的这种科学是自然、生命、心灵的交集点。人们从这三个交集的科学中抽出三个主要的概念一数量、秩序、意义,以解释人们对环境场的讨论。
以数量而论,人们的含义律有其量的特点,也有其质的特点。以含义律为极端原理,那末它就是数量的;以之为简单性原理,那末它就是性质的。量的特性与质的特性并不是两相分离的,而只是同一原理的两方面。在实际实验中,质的方面是主要的。
以秩序而论,组织律解释了何以空间与时间的刺激性虽然极其混杂,但是人们的行为环境都是有秩序的。单元是在彼此分离中形成和维系的。当眼睛连续旋转时,视网膜上的一切都迅速地转变而无秩序。与此视网膜急转的刺激作用相对的世界是怎样的,它是一个稳定而有秩序的世界。我虽在自己的内心体验到一种变化,然而我的行为环境是没有变化的。
以意义而论,良好的连续性与良好的形状是有力的组织因素,而且它们都是可理解的。一个线条本身自有其法则,此法则因外力而有所破坏,所以人们所感受的只是冲突破坏了人们的适合感觉,破坏了人们的美感。人们在任何时间看见的形状,并非它的每一部分空间区域都有其局部的价值。这些形状总是一贯的完整体。
“实在"包括许多的单元,没有哪一个部分能独立存在,而且,每一部分都超越其本身之外,而趋向于一个更大的完整体。事实与意义不是两个不周范围的概念,因为事实总是在一种有内部和合的完整体里面的事实。人们不能单从任何一点上单独地去解决组织问题,而应当从整体中去求得解决。有人说过,全体多于各部分之和,但是,人们不如更正确地说:全体是超越各部之和以上的东西,因为总和是无意义的、而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人们为什么只看见事物,而不见事物间的空隙。这里可用两个结构因素来解释。第一、分隔性与统一性将分隔这些内部衔接程度不同的区域。照人们的法则说,较高衔接性的区域变成图形,而其他各区域混合而为背景。第二,关于良好的连续性与良好的形状问题,人们所看见的事物比人们能看见而未看见的空隙有较好的形状和外廓。所以,在特殊情况之下,若将这个情形反过来,那么人们所见的是空隙而不是事物。
一切知觉的组织都是在构架里面的组织,而且都必定依赖于构架。只要环境允许,构架总是恒常不变的。事物与构架的区别总是最根本的。人们通过对知觉现象的分析,确定了事物的三种特性:有形状的范围、活动性、恒常性。这里人们始终坚持的一项总原则是,对于刺激变动的反应使事物极力保持其物性。形状与大小的常性与事物或观察者的动向是不能分开的。事物在现象上能够移动,这是事实。观察者的自我在这一方面也就是一种事物,这也是事实。因为这种事实,故当事物在视网膜上的影像变动时,它们仍保持其形状。反之,只有在视网膜图形变动中存在着不变的所知事物时,运动才是可能的。这两个命题都是同一组织事实的两方面。一件事物是整个场中特殊统一的部分。其统一性愈强,其组合之力量愈大,而在刺激的变动中,此事物愈有其恒常性。
一切动作都是一种历程,这种历程又是在整个场中的应力逐渐减少或消失的历程。各种可能的动作实际上是无穷的,因为这种张力及其互相的关系也是无限的。极小的动作也许有很多的影响。一种动作也许在——自我系统中松懈一种应力,这种应力当时与自我的其他部分是分开的,而完全从属于某种命令之下。此动作的结果也许使这个媒介体整个生命都发生改革。
从对动作的讨论中,人们发现,行为问题已转变成自我与场之间的大完形的变化问题,以及与它的副系统之间的关系所经过的变化。假如主客的关系根本上是认识的关系,则此种关系是假的关系。行为在其多方变化的丰富内容中始成为可理解的。行为绝对不可用“刺激一反应” 的简单公式来说明之,但行为总是符合一般的动力法则的,不过,人们对行为的说明还是不完善的。人们常常有三个缺点:第一,人们现在所看得出的现象依赖于以前的现象。人们虽然推翻了旧的经验论,然而人们仍然不时地以经验的影响为基础。第二,人们所活动的环境不仅是现实的行为环境,而且还有人们所想象的环境。这种思想的环境即人类伟大成就所由产生的根源。
一个缺点便是行为的社会性。行为环境、自我、行为都不能脱离社会的关系。人们不能不对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有所解答。文化的产生,形成了一种构架。实际上,一切行为均发生于此构架之内。这正好似一切空间部位发生于一空间构架之内。因此,表面上完全好像是个入的动作与态度,实际上总是受社会构架所约束的。
什么是“格式塔”,格式塔的意义系指:“一个具体的个体和特有的实质,它独自存在,而且以完形或形式为其属性。”所以,格式塔是组织的产物,组织是产生格式塔的过程,但是,这种说明尚不完备。人们要明了在“含义律"里面所说明的组织范畴与平铺或分配等形态是绝对相反的。在组织历程中,“全体的一部分所发生的变动都要受全体内在法则的支配。”照这个定义看,组织的历程与组织的结果,人们都能同样名之为“格式塔”。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1886年—1941年),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出生于德国柏林,1903年—1904年在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对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就读于柏林洪堡大学,和马克斯·韦特海默沃尔夫冈·柯勒都受业于德国心理学家司徒姆夫。1909年,以《节奏理论的实验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到法兰克福大学同韦特海默和柯勒开始了长期合作。1912年,考夫卡参加了韦特海默进行的拟动现象实验,并成为格式塔学派的主要发言人。191 1年—1924年,考夫卡在德国基赞大学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慢慢开始关注正在德国兴起的格式塔这一新学派,因而邀请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了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自1924年起,他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41年,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过程
作品目录
主题思想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