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2010年刘梓洁执导电影
《父后七日》(英语:7 Days in Heaven)是一部改编自台湾作家刘梓洁的同名散文的剧情,由王育麟和刘梓洁共同执导,王莉雯、吴朋奉等演员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彰化县北上工作的女孩返乡奔父丧七日的故事,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现出道教与台湾丧葬习俗。电影于2010年8月27日上映。该片获得了第47届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影片从一个侧面来描述父亲死后对儿女的影响,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剧情片。在2010年10月26日发行了电影原声带。
剧情简介
阿梅在父亲过世的七天内,回到了台湾中部的农村里,重新面对父亲成长乡里的世事人情,其中有传统葬仪的庸俗繁琐、匪夷所思的迷信风俗,更有台湾质朴率真的浓厚人情味。葬礼结束後,阿梅将丧父的伤逝打包封存,独自回到了光鲜俐落的城市里继续工作,却在某次过境香港国际机场时,对父亲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海而来。
角色介绍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造背景
刘梓洁王育麟的结识于公共电视台的百万原创剧本比赛。2005年刘梓洁与九降风编剧蔡宗翰,合著剧本参加这个比赛获得入围,许多业界导演便开始注意到这两个还在念研究所就拼命写的年轻人。王育麟当时就知悉刘梓洁会写剧本,2006年见她散文得奖,2007年便问她要不要把散文改编成剧本,待她剧本编好又力邀她一起当导演,就这样开始了拍摄《父后七日》的旅程。
王育麟认为《父后七日》拍摄的是和刘梓洁有关的青春故事,所有的事情都跟她密切地连在一起,一定要把她拖下水,才能很安心地让这片子成立,因而决定到刘梓洁家附近去拍摄。两个人合作的过程默契不错,又恰巧彼此对文学与电影的爱好、品味都很接近。甚至还在《父后七日》里,偷渡了一些两人的喜好。
刘梓洁认为一旦要把散文改编成电影剧本,就是为了电影而创作,不再是为原本的散文,也不在乎被问到‘哪些是真是假’,于是在《父后七日》电影中,她尝试着加入了原本散文没有的人物,并且改编一些散文中角色的设定,让故事发展更为有趣。譬如现实中,刘梓洁的哥哥是建筑师,但她认为‘若设定兄妹两人都是从都市回到乡下那就没冲突感,所以将哥哥设定留在乡下摆地摊;另外,因为不能有两个女主角,所以把妹妹的戏也删了。
电影配乐
王育麟则是个一派随性、自在的创作者,这次《父后七日》的配乐《To Sir With Love》,就是他以前听过的,他认为有些音乐本身就很具重量及意义,若把这些音乐恰当地与一些经验放在一起,便能够产生化学作用。王育麟本来也有想要用别首歌曲的考虑,但有一天他跟刘梓洁在前往深坑的路上,刘梓洁车上刚好放了一首老歌就是《To Sir With Love》,因而电影中女主角的爸爸教她骑摩拖车的桥段,也就这样设计了出来;虽然光是买词曲创作的版权费就花了五千美金,但他认为,有些配乐,一开始认定了是它,之后再怎么置换都无法到位了。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影片评价
《父后七日》与生活贴得太近,能让人动了真情,破涕为笑又突然转喜为悲(外滩画报评)   。
《父后七日》通过一系列看似有些荒谬和喧闹的段子,让主人公在父亲死后,重新审视了父亲的爱。在一切声响都停顿,当一切色彩都褪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喟叹油然而生,让观众热泪不止。剧情是散文风格化叙事,影片布局贴近生活的本质感,没有跌宕的故事、没有讲任何大道理、没有歇斯底里的表演,甚至还让本应严肃的葬礼出现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乍看上去,本片既不悲情,又不婉转,可是影片的情感是真挚的,是撕去生活中的伪装后的真挚(搜狐评)   。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父后七日.猫眼电影.2024-01-26
父后七日 父后七日 (2010).豆瓣电影.2024-01-26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造背景
电影配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影片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