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派人来》是一首由李淑君和
谢忆生演唱的歌曲。这首歌在演唱形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采用了男高音的美声唱法和女中音的民族唱法的结合,两种音色融合。
创作背景
青藏公路理解这首歌,可从歌词中的两处入手:一处是“一条金色的飘带,把北京和
拉萨市连起来”———它是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建成而唱响的;另一处是歌词的第二段,“神兵下凡界,风扫乌云开”———它是热情讴歌修建公路的解放军大军的。
这首歌表达了
藏族同胞因为公路修到家乡而欢呼雀跃的心情,它是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而唱响。所以,《毛主席派人来》是和《
歌唱二郎山》一脉相承的:一首唱在筑路之初,一首唱在通车之后。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
西藏自治区,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历史使命。毛泽东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
黄河。
二郎山只是修筑川藏公路的第一只“拦路虎”而已,它其实远不如
川藏线上其他山峰险峻巍峨。征服二郎山,还真应了“先易后难”这句老话。世界屋脊上修公路谈何容易,川藏公路穿越了整个
横断山脉的二郎山、
折多山、
雀儿山、色齐拉等14座大山,横跨
岷江、
大渡河、
金沙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
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一条硬在悬崖上开道、江河上架桥的路。经过4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种种困难,筑路大军终于把路修到了
拉萨市!1956年,这两条公路通车了。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
雅安市、
康定市,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
德格县,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安、
理塘县、
巴塘县,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巴宿、波密、
林芝市到拉萨。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
雀儿山;南线总长为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
青藏公路始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30多公里。这两条路总长度4000多公里,海拔也都在4000米以上。这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路,在整个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有4000多名解放军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里都付出了一条生命的代价。这些英烈们,永远留在了雪山高原上。
藏族群众说,高原上本没有路,自从来了亲人解放军,就有了青藏和川藏两条路———藏族同胞们为出现在高原上的奇迹而激动万分,欢天喜地,他们要跨上金鞍宝马,将哈达献给解放军、毛主席。
歌曲歌词
《毛主席派人来》简谱
毛主席呀派人来
雪山点头笑罗彩云把路开
一条金色的飘带
我们跨上金鞍宝马哟
哈达身上带到北京
献给毛主席呃……
感谢他给我们带了幸福来
毛主呀席派人来
神兵下凡界罗风扫乌云开
千年的大山被推倒
百万农奴站起来
我们高举红旗火把哟
哈达身上带到北京
献给毛主席呃……
感谢他给我们带了幸福来
毛主席呀派人来
人长精神地长宝
金山堆上云天外
哈达身上带到北京
献给毛主席呃……
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幸福
带了幸福哎
歌曲鉴赏
这首优美动人的歌曲,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
藏族人民的关怀,歌颂了解放军用生命与血汗修筑的公路,如同金色飘带,将内地和
西藏自治区紧密地连接起来,反映了藏族人民欢天喜地,将哈达献给毛主席、感谢党中央的心声。《毛主席派人来》这首歌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明快,真正体现了党对西藏人民的关怀,真正体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放西藏,才会更加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满,西藏社会才能更加稳定。不同时代的人对音乐的欣赏角度也不同,但是最起码要融入一点民族特色,同时还可加入一点
流行因素,这样才能跟紧时代步伐,同时满足不同的人的需求。《毛主席派人来》成为世纪经典歌曲,是创作者们热爱
西藏自治区深入生活,虚心学习运用民间和西洋音乐的结晶,它唱出了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由衷感谢毛主席和解放军的喜悦心情。
《毛主席派人来》是由阎树田作词,科会作曲,在1960年由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的李淑君、
谢忆生演唱的一首红歌。《毛主席派人来》充分表达了
藏族人民的兴奋喜悦之情。歌词热情洋溢,旋律欢快流畅,这支歌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把藏族高亢的山歌、欢快的锅庄等旋律合一起,且在演唱形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二重唱是男高音的美声唱法和女中音的民族唱法的结合,两种音色融合,使曲调高亢热烈的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关于原唱
李淑君、谢忆生在演唱《毛主席派人来》这首歌最初由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李淑君、谢忆生演唱,很受欢迎和好评,尤其是进藏的官兵,对它更是充满了感情。1966年,著名歌唱家
耿莲凤所在的战友歌舞团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团里决定由她来演唱这首歌,以后这首歌也成了耿莲凤和她的搭档
张振富的保留节目。由李淑君、
谢忆生演唱的《毛主席派人来》歌曲,在向连队官兵进行表演时,总是受到热烈的欢迎,观众总要求演员多唱两遍,尤其是进藏的官兵常把主创人员团团围住,热情地夸赞这首歌的表演。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14国归来,途经
成都市听了这首歌以后,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淑君幸福地回忆到:“总理在成都听了歌以后,他就记住了还专门把我叫过去,问我是那里人是不是
藏族?我说不是,他说你们的藏族味道唱得很好,到北京我欢迎你们来,到北京以后他老人家又非常热情地,把我们请到中南海紫光阁去,我和
谢忆生同志又唱了一次,总理说你们唱得很像藏族同胞,你们向藏族同胞学来的本事很好,艺术就是要来源于生活,要不断的向民间学习才有生命力。”那个时候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的创作人员,经常要下基层采风,在
西藏自治区、
四川省的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等地,都留下了他们采集藏族民歌的身影,所以演唱时都会有深厚的藏族风格底蕴。
1964年5月,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到北京参加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的节目受到了热烈欢迎,汇演中演员得多次返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往往还要再次演唱这首歌才能结束。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创作演出人员、合影留念。李淑君还回忆道:“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汇报演出时朱德元帅头一天就看了演出。第二天我们就当观众,没有我们这个节目,朱德兴致勃勃地问总政文化部陈其通部长,今天有没有《毛主席派人来》啦?回答说昨天演唱过了。朱德又问:今晚上还演行不行?这下陈部长着急了,赶紧找到我们军区的领导,马上派车从人民大会堂,跑到
北京西苑饭店把服装拿来,我们人来了可是没有带乐器,只好借沈阳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的乐器,又上台唱了一遍。
当时的北京汇演,全军的文艺团体都来了,我记得当时我们住的是北京西苑饭店,来的是57个文工团,当时就向我们学习,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录音、音响设备,就用清唱来教唱,当时我们俩的嗓子都教哑了,他们学了以后全国都在唱《毛主席派人来》,很快就红遍了全中国。从领导到
藏族、
汉族和五湖四海的人都喜欢这首歌,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还出版发行了唱片,给了我们一人七十元钱,我把它买成了唱片送给朋友们。我们的目的是唱它的内容,宣传藏族同胞的音乐风格,使更多的人喜欢藏族民歌,热爱我们的藏族兄弟,所以我觉得这个歌曲应该是一首好歌。”
李淑君还说“我和
谢忆生是同岁,我们团里庆祝建团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又唱了一次,观众同样也非常欢迎。这是一部经典老歌,每当唱起它我都会浮想联翩……”《毛主席派人来》歌曲创作至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了,它的艺术魅力一直与时代和历史同在。对于我们听众来说《毛主席派人来》这首歌,虽然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优秀的歌曲,但是却流传至今,唱出了百万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旋律优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是非常好的音乐作品。《毛主席派人来》还歌颂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使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
藏族同胞是勤劳善良的民族,同时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一般都会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源于生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一定会创造出更高的精神文明。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通过
西藏自治区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那时会有更好更多的音乐作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关于二重唱
当年作曲家科会开始写的是独唱歌曲,效果不是太理想。在一次吃饭时,
谢忆生与科会同在一个饭桌上,谢忆生对科会说:“我即兴给你唱一个二声部”,科会听完以后把饭碗一放,把谢忆生拉到屋里,让他再哼一遍,接着就把这个旋律记下来,再加润色就变成二重唱了。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二重唱普遍沿袭西方的女高音、男低音等歌曲对唱形式。而我国的
民俗音乐二重唱,也基本采用简单的旋律来表现。这首歌却进行了耳目一新的尝试,那就是用男高音美声唱法和女中音民族唱法来演唱,两种音色有机的融合,使曲调高亢热烈的特点得到了发挥。伴奏则采用的是民族乐器为主,运用了
藏族踢踏舞欢快活泼的节奏,使曲调更显浓郁的藏族风格。演员身着藏族服装登台演唱,美声唱法的男高音
谢忆生,民族唱法的女中音李淑君,都有演唱藏族民歌的经验,能够驾驭和体现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民族唱法的女中音李淑君,运用藏族歌手那种特有的直唱方法,吸收了
彝族月琴、朗玛等藏歌唱法的长处,加之她的高音区在降E调的高音部分,更使歌声浑厚、凝重,她每唱出的第一句,中音就像泼水一样喷发而出,观众立刻激动不已。而第二句男高音谢忆生的重唱,也给人一种享受感,即是一种音乐欣赏,也是藏族音乐风格的体验。现场演出效果非常好,不仅是作品本身好,同时在民族唱法上也是成功的探索和创新。
关于词曲作者
歌曲《毛主席派人来》的词曲作者,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
郭科会同志;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
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阎树田,于1980年9月29日由
成都市去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体验生活和采风途中,在茂注县境内因车祸,不幸同时遇难牺牲。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歌舞团成立于1952年9月。建团以来,创作演出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军人气派,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主要有男女声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
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女声独唱《
阿佤人民唱新歌》、《家乡人怀念朱德委员长》、《永恒的春天》,混声表演唱《大巴山的红旗》;舞蹈《飞夺沪定桥》、《板车号子》、《美好的心愿》、《春潮》、《悠乐悠乐》、《爱的寻觅》、《珠穆朗玛》;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
二胡独奏《川江船歌》;大型
歌剧《凉山结盟》、《雪山红松》;大型歌舞《西藏之光》、《旗帜颂》与大型音舞诗画《七彩西南》等。
歌舞团多次参加全国、全军
中国艺术节等重大文艺比赛和汇演,荣获文化部
文华奖等多种奖项。歌舞团曾代表国家、军队组团赴
英国、
加拿大、
苏联、
波兰、
德国、
法国、
罗马尼亚、
赞比亚、
朝鲜、
老挝、
越南等10多个国家访问演出。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歌舞团相继涌现出一批批观众喜爱的艺术家,主要有老艺术家李淑君、
谢忆生、牛德增、
胡结续、冯显景,词作家杨国雄、闫树田,作曲家科会、
匀平、赵健民等。现活跃在舞台和创作第一线上的艺术家,有著名演员
雍西、
沈惠琴、
郭瓦·加毛吉、张惠冬、郑玉华、吴企善、
霍勇、董怀义、邓涛、冯五德、岳小林、徐燕,
器乐演奏家樊三立、
蒋才如、刘希圣,舞美设计李德全、贺德华,词作家杨笑影、张东辉,作曲家
杨正仁、
张坚,
舞蹈编导王庚寅、裴洪、朱桂贞、苏冬梅、范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