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写作》是徐舫州于2001年著作的一本书,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电视解说词创作的基本规律,通过
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
社会学等理论,深入分析了电视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书中结合大量的创作经验和实践,详细介绍了解说词与其他电视手段的配合关系,解说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的特殊要求,以及具体的创作步骤和过程,以及创作各种类别电视节目解说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图书信息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1年7月1日)
平装:381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7303058303
条形码:9797303058111
内容简介
《电视解说词写作》系统阐述了电视解说词创作的基本规律,通过
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
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对电视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创作经验和创作实践,详细介绍了解说词同其他电视手段的配合关系,介绍了电视解说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的特殊要求,并详细讲述了具体的创作步骤和过程,以及创作各种类别的电视节目解说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而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与构思,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要求。近年来电视节目的迅猛发展,使过去的一些论述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这方面的系统论著已经空缺多年,广大电视工作者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著问世。
《电视解说词写作》脉络清晰,深入浅出,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且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为实际创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电视解说词写作》侧重方法论的介绍,不过多地拘泥于死板的概念和定义界定。辩证的分析和讲述,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翔实经典的例证,明确的重点和难点,活泼的文风和灵动的思路,是这《电视解说词写作》突出的特点,亦是电视节目创作不可或缺的教材之一。
编辑推荐
翔实经典的例证,明确的重点和难点,活泼的文风和灵动的思路,是这《电视解说词写作》突出的特点,亦是电视节目创作不可或缺的教材之一。
严格说来,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不完全是一种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在电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怎样合理安排和处理解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技巧……
作者简介
徐舫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
郑州大学中文系,后考入北京广播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多年来一直从事电视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电视文化学”、“电视解说词写作”、“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出版过《文学与电视》等著作,参与《
中国应用电视学》、《电视广告的创意与制作》等著作的撰稿工作。长期担任
中国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解说词撰稿。是中国电视经济节目、中国电视法制节目、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现任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委会理事。
本书是作者多年实践与研究的成果,既具有深入的理论探讨,又具有适合操作的实践指导价值,见解新颖,文风活泼,是创作实践中迫切需要的一部理论专著及专业教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和相关准备
第二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第三章 电视解说的语言特点
第四章 电视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第五章 电视解说的功能与作用
第六章 特殊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的要求
第七章 电视解说的创意与构思
第八章 电视解说词的形式特点
第九章 电视解说的艺术追求
第十章 电视解说的理论思考和发展前景
后记
序言
当人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坎,回首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时,电视.无疑是最引人注意的骄傲之一。电视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电视经过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已走入活力勃发的成熟期。有人用“电视大国”来描述中国的电视事业一世界上电视观众最多;世界上电视机数量最多;世界上电视台数量最多;世界上电视从业人员最多……这些骄人的数字其实并不能真正说明中国电视的业绩,中国电视真正值得赞许的是它日益与时代的脉动同步。
几乎与电视的发展同时,人们已在不断地试图去了解它和认识它:电视是如何发挥传播信息的优势的?电视是如何创造了奇特的文化景观的?电视是如何影响观众的?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的?……特别是近十几年。人们更是开始从总体上对电视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联系进行着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至于使得“电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理论视野中。
后记
写完这本书,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了。满耳满目跳跃着“上载”、“链接”、“病毒”、“聊天室”之类的字眼。研究语言学、训学的老先生们对“开开心心”、“够威够力”、“闪亮登场”之类的说法蹙眉疾首,却无可奈何。
北京市街头的“的哥”出事故撞了车,也一改过去的调侃“调头拐弯也不给个手势”,“给你手势(首饰),还给你项链呢!”最时髦的说法是指责对方“违反正常的驾驶程序,大动作突然转向”。中美
撞击事件的报道居然引发出这样的语言现象,真是匪夷所思!
没有相应的新闻背景,没有社会大众对事件的普遍关注,没有这次事件对“遗憾”、“抱歉”、“致歉”、“道歉”这些字眼的反复掂量,这种说法的独特韵味无从领会。这就是语言在动态的环境中变幻出的奇异色彩!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转瞬即逝的语言现象失去了时效的魅力,渐渐被人淡忘。把它记录下来,是借此说明时间、空间、时代环境、社会氛围对语言现象的影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