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蓝莓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特产
麻江蓝莓,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的特产。麻江蓝莓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个头小,但口感、原生态性强的特点,属高氨基酸、高锌、高钙、高铁、高铜、高维生素的果品。
麻江蓝莓被誉作“蓝莓种苗”,其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明目、抗癌、预防动脉硬化、抗衰老和延缓脑神经老化、抗尿路感染、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是近几年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的第三代果树品种。
2016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麻江蓝莓”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环境
地形地貌
麻江蓝莓产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根据地层岩石和地质外营力作用,境内可划分为岩溶地貌区和剥蚀、侵蚀地貌区。镇远县凯里市一线之西北属岩溶地貌区,常见的地貌形态有峰丛、峰林、石林、溶洞、溶洼、天生桥、暗河等。镇远至凯里一线之东南属剥蚀、侵蚀地貌区,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山体大、切割深,常形成脊状山。州境总体地势是北、西、南三面高而东部低。中部雷公山区和南部月亮山为中山市地带,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状低中山区,东部和东南部为低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500—1000米。最高点为雷公山主峰黄羊山,海拔2178.8米,最低点为黎平县地坪镇井郎村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37米。
气候特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18摄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8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8摄氏度。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的不同,各地气温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东部气温高于西部。境内年日照时数为1068―1296小时,无霜期270―330天,降雨量1000―1500毫米,相对湿度为78―84%,适宜种植蓝莓。
历史渊源
1999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开始开展蓝莓引种试验。
2005年,该县攻克了苗木繁殖技术难关,实现自主育苗。
2006年,麻江县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蓝莓。
2010年,麻江县蓝莓栽培标准化项目被国家标准委列入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并选取9个蓝莓种植基地、1家育苗基地和6户蓝莓种植大户作为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实施示范区项目建设。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黔东南州蓝莓种植面积5.8万亩(其中2.5万亩进入了盛果期),总产量约4500吨,综合产值2.5亿元,1.1万人参与蓝莓产业。
产品荣誉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麻江蓝莓”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0年7月,麻江蓝莓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贵州省共15个地理标志产品被纳入互认产品清单,麻江蓝莓入选。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麻江蓝莓产地范围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镇远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丹寨县等16个县市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园蓝、灿烂、粉蓝、蓝雨等。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平均海拔350米~850米,土壤PH4.5~5.6,有机质含量≥5%。
三、栽培管理
苗木繁育:采用无性繁殖方法育苗。
种植
时间: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底。
密度:每公顷栽植株数≤4500株。
施肥:每公顷每年施腐熟有机肥≥45吨。
四、采收
五、质量特色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麻江蓝莓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麻江蓝莓的检测机构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目录
概述
产地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历史渊源
生产情况
产品荣誉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质量技术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