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进行研究的科学。着重揭示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律。
名词解析
区域就是地方或地区的泛指。如我们讲“黄淮海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这里的“地区”与“区域”二词分别用于具体地方或泛指。本质上讲,区域是地理空间的一种分化。分化出来的区域一般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或整体性而不是如环境按照单元关联性分化出来的。这里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和地缘结构等。在实际应用区域概念时,区域在不同场合具有三种意义,这就是均质区域、节点区域(节点系区域)和
区域系统。
均质区域被认为是个无结构的处处具有统一特征或者至少具有同样的平均状况的面状单元,如美国的
冬小麦区,我国的
黄土高原重点产沙区。前者各组成部分都种植同一主要作物,某种外部变化,如某种新的农产品
价格支持或贷款计划、世界小麦需求变化、气候波动等都将同样影响全区;凡是对区内某一部分适用的理论、模型,对其它部分也同样适用。后者对气候与
人类活动有共同或相似的输入输出功能,在区内各个亚区侵蚀模数显然有所差别,但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各亚区更为相似,对于
黄河来说,各亚区有相同的性质。节点区域是区域的另一种理论模式。节点区域被认为是个无结构以资源-环境为荷的点,类似于物理学的质点。在空间分析中,各区域单元常被视为节点。节点区域相互联系可形成一个节点体系。一个节点区域不是均质的,而是由某种相互关系或共同对外的响应特征(如经济利益,气候响应)所关联着的节点集合,不过节点区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分割了就不是原来的节点区域。如
四川省省原来由若干的地区组成,现在
重庆市地区、
涪陵专区等分出去,成立了重庆市,四川省就不是原来的四川的。
区域系统是对区域的第三种理解。它的意义是将区域视为一个有结构单元的整体,与环境不同,环境的构成单元主要是自然地理单元,区域系统的构成单元主要是人文地理单元。当我们同时考虑两种单元时,我们实际上说的是地区,一个被具体化的区域。
详细介绍
区域科学是以区域为对象的学科,所谓区域就是我们在区域概念中讨论的具有均质区域、节点区域(节点系区域)和区域系统表象的依赖于空间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是具有资源-环境结构、人口经济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地缘结构的地理单元抽象。2000以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其传统的资助领域geography更改为geography and regional science,确定了区域科学与地理学的互补关系和作为一个科学门类的主体地位。
一般人为在方法学上,区域科学强调解析分析和
计算机分析,例如
维基百科就强调“区域科学是一个社会科学学科,它注重用解析方法去解决城市、农村和区域问题”。但是,被公认为区域科学创始人的瓦尔特·艾萨德(Walter Isard)说:“作为一门科学的区域科学,说关心的是用各种各样的解析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或空间范围内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细致耐心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区域科学就是经济地理学学或者说理论经济地理学,其重要标志是国际区域科学给
新经济地理学创始人
保罗·克鲁曼授奖。一些区域科学学者强调区域科学的
经济学地位而反对称区域科学是地理学分支的任何说法。
发展历史
一般来说区域科学发祥于1954年,当年12月艾萨德(Walter Isard,1919.4 – 2010.11)发动成立了美国区域科学协会,创办区域科学杂志。实际上区域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最追溯到1816年
范杜能的区位论。杜能区位理论以对空间经济现象的理性思维和
数学分析同时开创了数量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地理学,也奠定了区域科学的基础,后来发展的区位论、城市经济学理论成为区域科学的基本内容。经过近60年的发展,区域科学目前主要包括3个领域:以区域经济体和资源为重点分析对象的区域经济理论、以企业经济体与人口为重点分析对象的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另外城市经济学作为区域科学的一个独特的领域有时候也与其他三个领域并行提出,在现代情况下因为宣传的原因,学者们习惯使用城市与区域
管理学一词。实际上,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区域,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的使用没有改变它们的区域科学定位。
目前,最经典的区域科学杂志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基本上严守传统的空间经济理论,但是国际区域科学协会的机关刊Paper of Regional Science和美国区域科学协会的机关刊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却开拓为三个领域。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去
管理学三个领域。
在日本Regional Science被翻译为地域科学,这种翻译使得它的研究领域更为拓宽,同时使得区域科学在日本形成了两个学派。
在中国,严重敏于1960年代引进了区域科学概念,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区域科学一直未得到发展。1990年代初,陈宗兴等翻译了艾萨德的《
区域科学导论》,
吴树青、
杨开忠、
杨吾扬等发起成立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张超、沈建法出版了《区域科学论》,
王铮、
丁金宏出版了《区域科学原理》,这些工作使得区域科学在中国兴起。
当然,目前有一些学者实际采用了下列等式理解区域科学,区域科学=空间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但是这种理解与国际上大多数区域科学家的理解不尽一致。
学科领域
1990’s以来,区域科学的最大进展是区域发展理论的形成。这个形成早期实际上是受经济学的开放经济学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建立影响的,后期受到了
保罗·克鲁曼新经济地理学的影响。这个发展的最大变化是区别区域于空间,强调了区域是个有独立地位的开放经济体,多个区域的同时存在形成区域网络,这个网络上多个经济体在同时活动形成经济过程。目前区域科学前缘大致包括七大类:
城市经济学
多区域经济学
区域进化与创新
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
全球的或地区的地缘理论与和平科学
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被广泛用于区域科学研究,也成为区域科学的研究内容。
习惯认识
对区域科学来说,还有一种习惯认识。这种认识是这样的:
区域科学又称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是将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进行研究的科学。以揭示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律(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综合方面)为目标,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②区域差异;③地域(区域)社会、经济生产综合体。其中区域差异的研究是区域科学的核心问题,着重研究: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实质内容;差异产生原因;差异产生、形成、发展、变化的机制;差异对地区经济、生产力发展方向、布局结构等方面的实质意义。区域研究是一个具体、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和综合平衡是其基本理论基础。现代区域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地理学、
经济学、
社会学、环境学、规划学和系统工程学等主要学科,其中地理学和经济学又是其最主要支柱学科。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包括景观、生态和区位研究;经济学的区域研究包括区域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和区位研究;环境学的区域研究包括区域环境学、环境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
区域系统工程包括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应用。上述4类区域研究的目的为:从区域发展理论—最佳区位选择—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模式,最终提出区域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