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社会主义
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思潮
伊斯兰教社会主义(al—Ishtirakiyyah al—Islamiyyah)是现代伊斯兰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之一,是伊斯兰国家在反对外来殖民侵略、捍卫国家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兼容、调和而形成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影响下,一些伊斯兰国家人民为谋求民族解放和复兴,寻找一条适合伊斯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过程中产生的宗教与社会学说。
历史沿革
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1928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校长哈桑·巴纳创建了穆斯林兄弟会,该组织迅速在北非及中东地区发展,并成为一种政治团体,宣称信奉伊斯兰社会主义。提出并阐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人物是穆斯林兄弟会的理论家格罕扎里,在1944年发表的《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制度》、1950年出版的《伊斯兰社会主义以及向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挑衅》等文中,系统论述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60年代部分伊斯兰国家把这种思想理论付诸社会实践,形成伊斯兰社会主义运动。其产生同伊斯兰教的社会主张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伊斯兰教圣经》和伊斯兰教教义主张消除剥削、压迫,创建一个平等、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在广大被压迫的穆斯林中有深厚的社会基础。70年代以后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逐渐衰退。
主要特点
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强调实行既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但伊斯兰社会主义是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的相互结合、相互利用,且主要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歪曲与误读。
理论观点
伊斯兰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各异,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其带有共同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包括:伊斯兰社会主义源自《伊斯兰教圣经》,伊斯兰教教义和社会实践,是既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既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伊斯兰国家的国情,又反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腐朽文化的渗透。一切土地和财富皆为安拉所创,皆为安拉所有,任何阶级、集团、个人皆有同等的权利,反对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和对多数人进行剥削压迫。主张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国家通过天课制度、税收政策、保障福利、尽力缩小贫富差别,以实现社会与经济公正。将主要生产资料(即工厂、矿山、铁路、森林、银行等)国有化和实行土地改革作为实现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主要措施,并允许一定限度内的私有制的存在。将中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视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主张进行阶级合作,提倡社会各成员间的团结互助,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创建一个平等、和睦的大家庭。将实现伊斯兰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平等互助,互不干涉内政,共同反对霸权主义,作为处理各国相互关系最重要的准则。
国家类型
伊斯兰社会主义经历了30多年的社会实践演变以后,不再是一套确定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因各国的国情不同,实施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国家大体上有4种类型:埃及的纳赛尔、利比亚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阿尔及利亚的本·贝拉和胡阿里·布迈丁的民众社会主义,其特点是以民众为社会的主体,以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相结合。突尼斯布尔吉巴的宪政社会主义,其特点是以伊斯兰教与布尔吉巴主义和宪政制度相结合。叙利亚阿弗拉克、伊拉克卡塞姆的复兴社会党社会主义。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
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社会主义倾向,也体现出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多元的思想文化渊源。另一位早期理论家希赫兹·拉赫曼·西赫瓦维认为,《伊斯兰教圣经》一方面承认经济不平等,另一方面反对少数人垄断财富。他主张进行伦理说教,使富者和贫者认识到财富、天赋、贫穷等等都是安拉的考验,应使他们或是甘心情愿施舍、纳税,或是勤奋忘我劳动;人们应“攀登社会的阶梯,”“弥合阶级差别的鸿沟,”以达到经济上的公正与平等。他建议试行合作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的银行业以禁止高利贷;他主张规定私人财产的限额和范围,矿产、交通运输等公共事业应由国家控制,允许个人占有工业,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应由国家牢牢地控制,以消灭一切可能的剥削并保证劳动福利。西赫瓦维的经济思想初步勾勒出了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和结构,体现出了这一理论的整体特征:强调遵循《伊斯兰教圣经》的命诫、原则、精神。强调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掌握和控制。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强调对私人资本的制约、限制,但不主张剥夺私人财产的所有权,主张维护有限定的私有制。反对剥削,反对劳资对立,反对阶级斗争,主张劳资合作。这些特征在后来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是伊斯兰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丰富、更为系统并获得伊斯兰世界广泛认同的时期。70年代以后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逐渐衰退。作为伊斯兰社会主义整体思潮、运动的主体内容,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也逐渐缩小,经济改革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预期目标并未达到。经济上并未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这些国家仍然属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贫困。据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统计,1960~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埃及为1.5%,阿尔及利亚为1.7%,巴基斯坦为3.4%;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埃及为250美元,阿尔及利亚为570美元,巴基斯坦为120美元。
参考资料
伊斯兰社会主义.爱思想.2024-09-13
伊斯兰社会主义历史沿革.北京大学.2024-09-13
伊斯兰社会主义.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2024-09-1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主要特点
理论观点
国家类型
经济思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