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学者肖钢先生,长期从事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生命科学研究。基于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历时三十年深入研究道、医、佛、儒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潮生物反馈理论模型的提出者和建立者。
个人简介
旅美学者肖钢先生,1983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五年制),2014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他所著的《道论.帛书〈老子〉破译报告》,从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角度,给读者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子》。
个人履历
1983年8月进入国家脉象仪攻关组,在组长魏韧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应变梁技术检测脉动特征值的分析,深入展开对《
黄帝内经》和中医脉象学的研究和学习,亲得
关幼波、
王洪图老师的指导。
1985年在天津医疗器械研究所展开生物反馈技术及行为医学理论的研究,同年在天津总医院、天津妇产医院、天津工人疗养院,开始EMG生物反馈仪对紧张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
强迫症的临床实验。
1985年5月向国家医药管理局申请温度生物反馈仪的科研立项并得到批复,成为项目负责人。
2001年旅居
美国,开始了系统破译帛书《老子》和《
庄子》的工作。
2011年出版了40万字的《帛书〈老子〉破译报告》,迄今已完成16部介绍帛书《老子》的影视作品(约500分钟),初步揭示了帛书《老子》的六大发现和四大发明,及其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生命科学和仿生
社会学的科学体系。
2011年,《帛书〈老子〉破译报告》得到陈可冀院士的高度赞扬。同年,在陈可冀院士的推动下,
汤一介老师在北大的《
儒藏》研究所为这本书组织了一次由李中华老师主持的研讨会。
2014年4月携三十年研究成果回到
北京市,成立北京道贞健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使命非常明确,就是要大力发展和推广全球领先的生命潮生物反馈健康系统。
2015年03月15日下午,做客“青少年国学大讲堂”,讲述《不一样的老子》。
2015年4月15日,应邀到
中国现代文学馆做了题为《中文的高度——帛书\u003c老子\u003e破译报告》的演讲。
2015年6月2日作为嘉宾出席“第三届中国社会创业家年会暨社创之星年度总决赛的开启论坛”,并发表了题为《挖掘中国文化生命力》的演讲。
2015年6月18日受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之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报告厅进行了题为《帛书老子与生命科学》的学术讲座。
2015年6月27日,受中国文化院秘书长张武先生的邀请,在中国文化院与中国文化院的管理团队及企业家朋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015年7月3日出席了由正安文化/敦和基金会主办的【道·医·生命科学】峰会,并发表题为《老子是位科学家》的演讲。
研究成果
经过精确对比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文本,肖钢发现,后者对前者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使《老子》原来的主题内容和思想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
刘弗陵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
以《道德经》最知名的第一章为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对应的帛书《老子》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显然,这一章《老子》所有全部6句话都被修改,总共64个字中修改了25个。《
道德经》把这一段中的所有“也”字删除,把全部四个“恒”字换成了“常”字,再把两个“无”字改成“無”字。第三句中的“万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把第四句中的“以观其所噭”,改成了“以观其徼”。噭是“呼喊、鸣叫”的意思,“徼”是“边界、巡查”的意思,第五句改动很大,还多了“同谓之玄”这个赘句。第六句把“有”改成了“又”。
正因为《道德经》对《老子》原文改动太多,其中还包括几个大段落的前后大挪移,导致其主题、思想和叙述逻辑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人们才感觉《道德经》违背常识,逻辑不畅,费解难思。连大文豪
白居易也读不懂,为此他还写了《读老子》一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表达了对《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说法的怀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原文为“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弗”,据《
汉典》,为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其本意是“矫枉、校正、有所约束”。“弗言”指“有所约束地阐发言论或观点”,这当然不是“不言”;“弗知”指“言者的认知和知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指“言者完全不懂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真知者谨慎而言,而不会信口开河;发表观点的人即便言之有理,也难免没有局限”。
《老子》不是“無为之学”
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5个“無”,而《
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無”,彻底湮没了老子区别定义地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
在《
道论》中,肖钢认为,帛书《老子》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而对于“无”,帛书《老子》以“无,名万物之始也”作出了专门的定义,指明“无”字专门用于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初生萌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向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后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无”这个定义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与“始”相关的一系列词组的含义,如“
无为、无知、无欲、无事、无道、无德、无不治、无敌”,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区别其书中“无为与弗为、无有与弗有、无名与弗名、无敌与無敌”的不同内容。在这个定义中,“万物”既包含了“天地”这样大而遥远的事物,也包括从前的、当下的、未来的、有形无形的、有象无象的、无穷大的和无穷小的一切事物。
而“无,名万物之始也”,到了《
道德经》变成了“無,名天地之始”,将定义的主体由“无”变成“無”,再将“万物”改成“天地”,不仅使“無”应用于“始”的范围极大地缩小了,原著中83个“无”字的消失,也彻底使“无”的概念及其所讨论的内容令人无从知晓和分辨了。
了解了“无”的定义,就能理解
老子主张“
无为”的真谛了。“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探寻探索事物起始状况的作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作为,是一种科学研究发现的作为;二是“清零复位,使生命巨系统清零复位,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行为”。这样再去读帛书《老子》里的这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就可以正确理解了。“无知”指“打破沙锅问到底或使生命内环境清零复位的知趣”,“无欲”指“探索未知或实践超级低觉醒状态的愿望”,“无不治”指“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问题消灭在初始状态”,这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一套“通过科学的生命修炼实践而使人脱凡入圣,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方法”。
再看《
道德经》,它把这句话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無为,则無不治”。历朝历代直到今时,人们对它的解释几乎都是“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作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难怪
朱熹要义正词严地批评“
老子所谓無为,便是全不事事”,老子的思想是愚民和消极的了——这和其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想家显然是不相匹配的!因此肖钢先生的正本清源不仅持之有据,更是还老子清白于历史和天下。
《老子》不是“不争之术”
影响更大的是,肖钢指出,《
道德经》把帛书《老子》里的“有争”“弗争”“不战”统统改成了“不争”。
帛书《老子》里如下三句话——“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天之道:不战而善胜……”,到了《道德经》里,它们则分别变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在《
道论》中,肖钢指出,“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这一段文章的主题是借对水的自然属性的探讨,引导读者沿着人人都熟悉的水,去思考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属性。水往低处流、水火无情、洪水猛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固然可善利万物,但怎么会“不争”?
“弗争”是指“有约束、有条件、有规则地展开竞争”。“人之道,为而弗争”是对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正面鼓励,也是社会发展的文明方向,“为而弗争”是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不争”不仅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是一种自寻烦恼的愿望,因为人类的本能就是怀疑、挑战和竞争。宣扬“为而不争”既是自欺欺人,也是对人性的摧残,更是有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悖谬。我们察看历朝历代的注释,除了拐弯抹角、令人眩晕的自圆其说外,确实看不到任何积极的力量。
《老子》的作者之所以强调指出“天之道”是“不战而善胜”的,就是要导引读者在“不战”二字上思考自然规律与人类竞争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历史上亲注《
道德经》的
李隆基、
宋徽宗自认为对“不争”有超越他人的玄思妙解,将“不争而善胜”的荒谬引入治国的实践,都导致了“鼎盛之败”的可悲结局是令人深思的。
把水“有争”的自然属性、人道“弗争”的社会属性和天道“不战”的客观规律,一并变异为“不争”,不仅使《老子》原文中四处“不争”的探讨,失去了深刻的发现和思想价值,也使《道德经》中的老子成了“不争之术”的代表,以至于
朱熹还曾刻薄地指出:“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的人,他便是如此待你。”显然他是极端厌恶这种“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学说谬说的。诚如
陈荣捷先生在《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所说:“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事实上,连作为中国历史和思想主流的
儒家,也会不同。因为它并没有逃过道家的影响,佛家的情况也是一样。”由此足见《
道德经》畸变《老子》后所带来的危害有多深多大。
读懂帛书《老子》的密码十分重要
帛书《老子》的作者把他所用的文字发挥到了极致,简练精准。全文约为5400余字,其用字以不重复计算,共用790余字,其中常用字约占95%。比如“不”字,全文共使用了194次;“以”字,共使用166次;“其”字,共使用149次,也就是说,仅这3个字,就使用了500余次,约为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
但这却是一篇带有密码的著作。里面的字和词,既有通常的用法,又有特别的指定;既有全文一致的定义,又有简繁、字同音不同的区别,具有很高的密码性。也正是因为使用中文形声等的高超手法,在让人读后一目了然的字和句式背后,隐藏着超越的智慧和重大的机密。如上面所说“不与弗、无与無”等,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字词的确凿定义和含义,常常难以发现帛书《老子》的深和情趣,不仅无法了解作者的本意,甚至还会误解他。
根据肖钢的研究,包括上面谈到的“不与弗”、“无与無”在内,帛书《老子》共有17组、50多个具有密码性的词,如“恒与常、毋与勿、国与邦、吾与我”等,都是在围绕着生命现象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肖钢发现,这些对我们当代人而言像“加密”了的概念,就像现在的微信、
新浪微博一样,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则是“公知公识”,是当时学者们普遍讨论的话题。与帛书《老子》一同出土的52部著作中有一部被称为《十六经》(由多篇文章组成)的,其中题为《立命》的文章中讲“吾敬天爱地亲民,立无命,执虚信。吾敬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另一篇题为《观》的文章也探讨了“以观无恒”的问题。都涉及到“有”与“无”等这些基本命题的探讨。
《老子》是一部关于生命实证科学的书
众所周知,人有两种生命状态,一种觉醒,另一种是睡觉。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觉醒进入睡觉,从睡觉到觉醒,都只在“咔嚓”一瞬间,如同拉开关一样。两千五百年前,
老子却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做了个实验,把从觉醒到睡觉的“咔嚓”一瞬间缓慢地展开,让自己从觉醒状态慢慢地进入趋向睡觉但绝对不睡眠的超级低觉醒状态。正是反复地经历了这样一个状态,老子发现了生命的自行组织和自行稳定的现象和过程,透过这些现象和过程,老子发现了“道”——生发万物、使万物自行组织和自行平衡的机制和原动力,并把这个关于人体天下的发现应用到了对大自然的天下和人类社会的天下的探讨之中。在这本我们称之为帛书《老子》的著作中,生动、具体、严谨地报告了这个模型的具体建模方法和建立过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安全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发现道的具体经历。
在《
道论》中,肖钢指出,帛书《老子》不仅是一部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撰写的学术论文,还是一部其科学发现和发明在今天仍具有重大领先性的科学巨著。《道》重在证明什么是道,《德》重在讨论道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如何应用。他认为,帛书《老子》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发祥于生命科学的文明,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来自于对生命的发现和发明。我深信,发掘和弘扬中华文明独特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成果,中华民族最有可能在继承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贸易文明和金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本世纪内实现以生命文明来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的辉煌。
人类的历史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当我们惊讶于西方
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时,不能忘记那是摒弃黑暗
中世纪神学统治,对古希腊、罗马文明重新发现的结果。当前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扎扎实实,从中华文明经典的正本清源做起。我想这正是信息互联网时代,中华文明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也是群策群力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