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大学二级学院
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现文学院是根据吉林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的决定,由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国际交流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个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的,包含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八个一级学科,设有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
简介
吉林大学文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杨振声废名(废名)、张松如(公木)、汪馥泉、蒋善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于省吾金景芳罗继祖等都曾在这里执教过文学院有教职工257人,专任教师219人,其中教授74人(含博士生指导教师60人),副教授52人。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教师中博士和在读博士202人,占教师总数的92%。
包含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学、世界历史学、考古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和戏剧与影视学7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并都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学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4个。有在校本科生1407人,硕士研究生665人,博士研究生329人,长期留学生482人。
吉林大学文学院文学院有“教育部历史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考古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和“考古学”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现代文化传播”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多种学生报刊:秉承自由与踏实之精神,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踏实钻研、踏实创作的《子衿》、《朔风》,已成为校园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文学院创办;创刊于1992年的《古船》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是吉林大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发行的学生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办一份学生自己的报纸”为办刊宗旨的《学声》报,坚持专业路线,内容广泛,报道深刻,见解独特,在校内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广泛好评。
学科设置
重点学科
优秀人才
院系设置
领导出席活动
文学院包含文学、历史学教育学三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五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历史学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学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12个。1996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规划项目45项,省规划项目47项,其他项目148项。发表学术论文2350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48部,研究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普通高校社科研究成果奖12项,其他部省级奖92项,其他获奖138项。2000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开设体育新闻专业,这也是首次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新闻专业。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随着国际化的大趋势和文学院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文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著名大学保持着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换关系。学院设有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汉语学院,每年接受来自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海外生数百名,多次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同时选派一批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访问,文学院的相关教师还承担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
吉林大学国际语言学院,是吉林大学专事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学院实体。学院设有专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系(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学部、普通话培训中心、留学生国际贸易系、留学生教学管理办公室等常设机构。
学院专门负责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专门负责全校各专业学位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汉语预备教育;专门负责来华留学学位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现代汉语、中国概况等学位课的教学、考试及学分评定工作。
科研机构
文学院实验室包括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考古DNA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文物陈列室,吉林大学现代传媒与应用技术基础实验中心是“吉林省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示范实验中心”,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一个文科示范实验中心。包括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新闻实验室、新闻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播音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系统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文物保护与应用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体质人类学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多年来重点发展的一个研究方向,在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设有人类学实验室和古人骨标本库,收藏有大量采集自我国边疆地区各地的各类标本,目前古代人骨标本收藏量已达1500例以上。对古代人类遗骸中提取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分析有助于阐明人类起源、演化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国际学术界认为是21世纪世界考古学科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实验中心建设总投资为1000多万元,总面积为1620㎡,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9名。实验中心为文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另外,还为学校开设了人文与公关辅修专业选修课和公共摄影选修课,并为吉林大学电视台的七个栏目制作电视节目。
文学院资料室始建于1956年,是一个藏书类别比较丰富、学术气氛浓郁的专业图书资料室。拥有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分布在四个楼层,采用封闭型、开架式管理,有管理人员10人,其中四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馆内设有文学、对外汉语、历史、考古、古籍等书库及阅览室,藏书达7万余册。现订阅的中文刊物有:主要高校学报、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及与文学、历史学两个学科相关的人大复印资料400余种。并又陆续收藏了光盘等新型载体文献。馆内藏书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力求书刊的系统与完整性。为了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已于2004年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为师生借阅和检索文献提供了方便。
合作交流
学院现有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90%以上教师持有中国教育部颁发的资格证书。1978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8项,共出版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学文化方面的专著和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学院现有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500多名。
办学理念
文学院坚持“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叛逆”的办学理念,以学术空气的自由、开放,学风的踏实、严谨,学生的朴实、刻苦而著称。近60年来,几代教师孜孜以求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求实的学术传统,文学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文学与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部委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将军。如现任新华出版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京华时报》社社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武警部队副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等。
图书资料
文学院资料室是一个以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为依托的综合性资料室,拥有使用面积为1400平方米,其中中文学科资料室、历史系资料室位于东荣大厦B座一楼,考古及博物馆资料室位于匡亚明人文社会科学大楼一楼,国际交流学院资料室位于友谊会馆一楼。学院资料室现有管理人员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的2人,初级职称的1人。
学院文献资料室基础雄厚,收藏中文图书8万多册,外文原版图书3千多册,古籍线装图书一千六百余册。目前订阅中文期刊主要有:高校学报、综合性和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及与文学、历史学两大学科为相关的人大复印资料430余种,外文期刊10余种,收藏文献总量近10万册。
学院资料室为文学院文史两大学科提供文献保障和信息参考服务,院内教工、研究生及做毕业论文阶段的大四本科生皆可进馆查阅、复印资料,我院的馆藏构成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正履行着吉林大学文史两大学科信息服务的职能。
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
本着学业“向专业外拓展、向课堂外延”伸的培养原则,文学院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紫焰戏剧社”、“新闻学会”、“广告协会”、“播音与主持协会”、“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吉林大学绿色家园协会”、“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社”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活跃在全校学生中。
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创刊于1992年《古船》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
办学精神
奖学金设置
除学校的奖学金外,文学院还设有“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紫荆助学金”、“系友奖学金”、“文学院教工爱心帮困基金”等,奖励品学兼优或特困学生。
学校动态
吉林大学文学院文学院举办“ 《博硕文苑》创刊、‘子衿学术沙龙’开讲主题座谈会”
11月4日晚上六点,《博硕文苑》创刊、“子衿学术”沙龙开讲座谈会在东荣大厦11楼会议室举行。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郝淑媛老师,研究生办公室王林强老师,中文系主任沈文凡老师,中文系副主任张丛老师及由兴波、李龙、周莉、梁玉水窦可阳、李振、张涛、王健、杨富波、李明晖等十余位各学科青年教师出席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在张丛皞老师的主持下有序、生动的开展。
本次座谈会在经历了两个半小时的激烈、丰富的讨论中结束。到场的研究生得知学院对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活动给予如此大支持,都大为感动,学术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期待着在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实现更长久的友谊,行且弥坚地继续学术之路。
机构设置
学院党委
院行政领导
教学科研机构
管理机构
教学辅助机构
目录
概述
简介
学科设置
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科研机构
合作交流
办学理念
图书资料
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
办学精神
学校动态
机构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