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原名北川县桃龙羌族藏族乡,1992年10月乡镇建制调整,撤消乡建制,划入北川县小坝羌族藏族乡。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桃龙藏族乡常住人口为1901人。
基本概况
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位于县境北部,东连
小坝镇,南靠
禹里、马槽二乡,从原小坝乡划出镇乡概况单
设,2003年3月5日挂牌成立。桃龙
藏族乡地处北川县西北部,东连小坝乡,南靠禹里、马槽两乡,西与白什乡、
青片乡,北与
片口乡接壤,面积69平方公里,辖6个村、1个社区、35个村民小组、924户、3474口人,其中,藏族人口937人,占全乡人口的26.1%,是北川县唯一的一个藏民族聚居乡。 2003年总人口896户、35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人,少数民族人口2813人,以藏羌两族为主。
平均海拔1400米,乡治龙藏,汉语意为“山沟里的寨子”,沿小桃、北松公路至县城曲山62公里。
藏族为
唐朝吐蕃戍边将士后裔,为明代白草番一部,每年农历六月份举行盛大喇嘛会,杀羊祭祀。深度汉化,全族使用汉语四川方言,少数懂得藏羌语言词汇。此地盛产
黄连、木香等药材,是
北川羌族自治县药材之乡。
发展历史
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原名北川县桃龙羌族藏族乡,1992年10月,乡镇建制调整,撤消乡建制,划入小坝羌族藏族乡,设桃龙办事处;2002年7月,建立北川县桃龙羌族藏族乡,同年8月,建立中共北川县桃龙羌族藏族乡委员会,2003年1月正式挂牌;2003年10月,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2004年5月,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羌族藏族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
自然资源
境内
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乡政府驻地海拔1030米左右。属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较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乡95%以上是崇山峻岭。全乡有林地面积64350亩,退耕还林2170亩,森林覆盖率65%以上。宜药荒山2万余亩,农耕地6812亩。土壤质地以
砾石土为主,次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强;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粮食主产玉米、
阳芋、油菜、磨芋等;养殖以生猪饲养为主;中药材以
厚朴、
黄连为主;水果以
苹果、梨、桃为主;
干果以核桃、板栗、白果为主。此外,还有
杜仲、
黄檗、辛荑花、
山茱萸等木本药材;
金银花、木香、
波叶大黄、
玄参、当归、
乌药、
北柴胡、
管仲等
草本药材;黄豆、
苦荞、
花椒、南瓜、
方瓜等作物。
2009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4.558万元,实现总收入254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057元,比2008年人均净增1027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361.558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123.117万元,中药材产值709.2万元。出栏生猪 0.899万头,生猪存栏10240 头,粮食总产量1833 吨,中药材产量574.5吨。
民族风俗
桃龙
藏族乡的藏族早就和
汉族、
羌族等民族杂居在五龙河和铁龙河的高半山和沿河一带,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互相渗透和影响,其风俗及宗教信仰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服饰。基本色调是白、黑、
蓝色。传统服装,穿自己种的苎麻、童麻加工成的麻布衣裤、领褂等,外套羊皮褂,腰栓麻布带,腿缠麻布裹脚,脚上穿草鞋或布鞋。草鞋用
山核桃、油草或梭草编制而成。少数有钱人也羊毛或皮鞋,腰拴红布带,别
腰刀。头上缠白布或黑布帕。妇女也同男人一样穿麻布衣服,拴绣花围裙(称“围腰子”),穿绣花鞋。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穿布料、化纤、毛织品已经很普遍。由于受
汉族影响和其他因数,现在老年人大都包黑帕,青年男子多为汉装,二姑娘、妇女有的尚着民族服装,但多简化,唯布鞋鞋面均爱绣花。
饮食。主要传统粮食是小麦、
阳芋、玉米、
苦荞麦、豌豆、胡豆、黄豆等。喜欢吃的食物主要有洋芋加核桃仁、花生米、芝麻仁、黄豆粒捣绒,挑入适量白蜂糖、化
猪油等加工而成的
洋芋糍粑,用玉米面粉做的搅团、面蒸蒸,玉米与少量大米
合蒸的“金裹银”和大米与少量玉米合蒸的“银裹金”。喜欢吃的肉食品主要是腌腊猪肉。饮酒之风盛行,喜欢喝自己酿造的
玉米酒。
房屋。清末以前,主要是砌石为屋(四周及隔壁全用石砌),屋顶用木棒、树枝、茅草和泥巴覆盖,少数地方用石板和青瓦盖房,也有草房。室内窗户较小。房屋一般为二至三层。底层与院坝平,一般是牲畜圈、厕所。中间层住人,分隔有堂屋、寝室、厨房、火塘(也称“火笼”)等。火塘用坚硬光滑的石块镶成,上面放木方作成的四方型火炉架(以防小孩摔入火内),火塘中央安放有铁三脚架或悬挂一长竹筒(称为“火筒”),供烧茶煮饭菜用。上层堆放粮食和杂物。如在上坡建房,一般修成吊脚楼,底层为牲畜圈、厕所,二层与院坝平。到清末民国初期,已逐渐改为全木或土、石、木相结合的平房或楼房。
宗教。在桃龙与禹里乡接壤的三交界半山腰,有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拉卜寺,俗称
喇嘛寺。据传,桃龙喇嘛寺,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
顺治六年,为三重檐斗拱建筑。正殿粉壁上绘有
释迦牟尼史迹和
文成公主入藏和蕃图。因历史原因,寺已被毁,现存的只有一个字库,一块残缺不全的碑和部分断垣残壁。喇嘛寺虽已被毁,但每年的六月二十日,当地藏
羌族村民仍如期举行庙会活动。杀白羊白鸡,由会首率众进行祈祷,求佛主保地清洁平安,保禾苗不遭风、虫、雹灾的袭击,保地方上六畜兴旺,人丁昌达。
婚姻习俗
解放前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是一夫多妻。男到女家,有的要订“抱约”,改名换姓,也有的规定三、
五代十国或永不还宗。
在桃龙的婚俗中,从订婚到结婚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要经过说亲、合八字、订婚、报期、结婚、回门等过程。男方父母看中了某家女子,便请媒人(又叫红爷)去说亲,男方要办两套“水礼”(酒、肉、面、糖等),一套送红爷,一套送女家。如女家同意就收下“水礼”,并将女儿的生庚八字说给红爷,再将男方生庚一起拿去请八字先生“合八字”,看男女是否“相生”。 “八字”合得,双方无意见就择定日期举办“订婚酒”。这以后每年端午、
中秋节、
春节和女家父母生日,男方都要前去送节礼。“报期”,又叫报信酒,即通知女方结婚日期。在结婚前三个月或半年之内,男家请端公或算命先生测定良辰,并由男家备米、面、肉、酒和衣服、绣花围腰、布帕、鞋袜等,由媒人和男方亲属按择定日期一并送去,女方办酒席接待。结婚时都要大办酒席三天三夜,头天为“支客”,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为“谢客”,双方都要请一个能说会道的“支客司”负责安排接待客人,还要请厨师和若干帮忙人员。结婚时女家比男家要提前一天办酒席,男家要送去米、面、酒、肉等为女家待客用。第二天,女方为“正酒”,南方为“支客”,男家请红爷和押礼先生带领一些人去接亲。双方在晚上都要举办“坐歌堂”。第三天女家为“谢客”,男家为“正酒”,在男家举行结婚典礼。晚上还要贺新房(又叫闹洞房),边喝
咂酒边唱歌,以示庆贺。三天后,新娘新郎双双回娘家(又叫回门),当天去当天回。有的路程较远,也可三天或九天才返回婆家。
政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线,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乡建有农村党支部四个,其中联合支部1个,机关支部1个,学校支部1个,有党员132名。乡政府有在职干部10人,村社干部19人。实现了村主要干部的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1名村主任被评选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三优一学”、妇女“双学、双赛”及“三户”评选活动。全乡干部群众思想政治觉悟普遍提高,民风普遍好转,社会风气健康文明。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狠抓“四五”普法,强化各种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逐年好转,社会秩序稳定。
经济和社会事业按照“强基础、调结构、拓思路、建基地、保稳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121316”工程(即到2010年,发展以
黄莲为主的
草本药材10000亩(其中,推广农耕地大棚种黄莲1000亩);以
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20000亩;生猪出栏达到10000头;
魔芋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农民人均总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实现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2010年底,以
黄连为主的草本药材已经发展到6500多亩,以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已经发展到15000亩,出栏生猪已经达到9000头,魔芋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800亩。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桃龙藏族乡常住人口为1901人。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强基础、调结构、拓思路、建基地、保稳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121316”工程,即:到2010年,发展以
黄莲为主的
草本药材10000亩(其中,推广农耕地大棚种黄莲1000亩);以
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20000亩;生猪出栏达到10000头;
魔芋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农民人均总收入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5人,西部计划志愿者1人,“
三支一扶”1人,大学生村官5人,临聘人员1人。乡级单位有中心小学1所,教职工21人,在校学生275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人;畜牧站职工2人。
地震损失
“5.12”特大地震中,全乡58人遇难(其中学生17人),部分房屋倒塌,诱发地质灾害点3处。乡机关办公楼、小学、卫生院等房屋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无法正常办公和教学。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其中,损毁蓄水池20口、管道20000米以上;
小水电站渠堰严重垮塌,机房受损不能使,农村用电线路损毁110公里;7公里水泥公路多处受损,89公里村社公路塌方严重,道路中断一个多月。地震给全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7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