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猴科(Adapidae)是一类已灭绝的
灵长目,主要在
始新世晚期的
欧洲分布,生存时间不长。兔猴科的化石主要在
北美洲、欧洲、
亚洲及非洲发现。兔猴科的特征包括细小的眼眶、
长吻突、适合吃叶或果实的颊齿、相对较重的身型(一般重于1公斤)。大部分兔猴科的手和脚有指甲而非爪,颅后骨骼显示大部分兔猴科都是树上栖息和四足行走的。兔猴科的分类和演化关系尚有争议,但有证据表明它们是
原猴的一部分。
巴黎兔猴最早是由
古生物学的创始人,
法国的居维叶
乔治·居维叶于1822年描述的,这是人类所描述的第一个
灵长目化石。有趣的是,当时居维叶并没有将其归为灵长类。这件事成为居维叶在错误的鉴定了
禽龙之外的又一个遗憾。
巴黎兔猴是白天活动的树栖动物,其行动较迟缓,有点类似于现代的
懒猴。较新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兔猴可能有着多样的运动方式。兔猴在欧洲发现的化石很多,非常繁盛,但是生存的时间很短,在出现后不久就消失了。对于兔猴的起源尚不清楚,现认为兔猴可能并非起源于早期的北狐猴类,而新近在中国南方发现的拟兔猴Adapoides troglodytes使人们猜想这个类群可能起源于
亚洲。
兔猴类能抓握的后 肢与现代
狐猴科的相似,眼眶被一完整的环骨包围,最特有的构造是耳区,听泡掩盖了鼓室,因此,鼓环包围在圆形的中耳腔之内,与现代的
马达加斯加狐猴较相似。但它们的牙齿比现代的狐猴原始得多,除了保留四个上、下前臼齿外,下门齿与犬齿没有形成象现代狐猴一样的梳齿。北美早始新统晚期到中始新统的
假熊猴(
假熊猴)属(notharctus)在
臼齿齿尖的类型上发展为相当特化的类型。
南雄市晚古新统发现的
短吻石猴(petrolemur brevirostre)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
狐猴类。材料为附有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左上颌骨。在安徽潜山盆地晚古新统的两块□
哺乳纲上颌骨也可能是早期的
灵长目。虽然对它们的分类位置还有不同看法,但它们的发现显示了
亚洲与北美之间早期灵长类的联系、同时说明
狐猴科形的灵长类已在古新统出现并开始分化。
印度、
巴基斯坦中、晚中新统的西瓦兔猴(sivaladapis)和印度晚中新统的
印度瘦猴(indraloris)以及最新报道的云南禄丰晚中新统的中国兔猴(sinoadapis)是兔猴科的最晚记录。此外,
河南省晚
始新世的卢氏猴(lushius)原订为
眼镜猴类的悬猴科,现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
狐猴类而归入不确定的兔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