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成立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2002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占地7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4100平方米,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学生食宿楼、学生公寓楼和教师住宿楼。
彭州市第一中学以其传播先进思想、倡导科学文明的历史贡献,在彭州市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原址城北
龙兴寺,1994年,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迁建彭州一中选址新生小区。1995年动工,经过三年努力,耗资1700余万元修建了一所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新校。经质检验收均符合设计规则要求,并于1998年5月正式迁校,投入使用。之后两年又继续投资500余万元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使硬件保持了
彭州市学校的领先地位。学校按“20年不落后”的指导思想设计,校园内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以及工厂四大块界线分明,整体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筑宏大,造型美观,具有实用性、美学性兼有的现代气息浓厚的白色建筑群。学校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4100平方米。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教师住宿楼组成了艺术造型美观,实用性与美学性兼容、现代气息浓郁的建筑群,按现代教育要求配置先进设备设施。学校以“砺志、博学、创新、成才”为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继承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精华,吸收了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营造出舒适和谐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以“砺志、博学、创新、成才”为校训,“和谐、勤业、求实、进取”为校风,“奉献、恪勤、严谨、善教”为教风、“守纪、勤奋、求真、创新”为学风,抓住机遇求发展实现既定目标。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实践,把“三全”、“三让”、“三有”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导思想。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把干部队伍建设成学历高、境界高,懂管理、善管理,前瞻意识强,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成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教育专家。
把学校建设成省市知名的国家
示范性高中和省市知名度、信誉度较高、
彭州市规模最大的高中。办学规模保持70个左右的
高中教学班,40名左右左右在校学生。教育质量保持在彭州市前列。每年在各级教育学会交流、获奖及公开发表的教育论文达100篇。教育科研方面每年有国家级课题、省市级课题,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由于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的限制,生源参差不齐,因而在长期有教育实践中,继承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精华,并吸收了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培育、提升素质,也即面向全体,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变弱势为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扎实基础、形成能力,让全体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传统美德,有现代意识,有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彭州一中与国度级树模性
高中成都市第七中学强强联手,组建两个七中网校直播班,由成都七中一线主干老师接受讲课老师,成都七中资深教育专家接受把关老师,回收当代通讯技能,将成都七中本部教室解说的图像、声音、笔墨、图片、
多媒体动画、视频原料统一时刻出此刻成都七中与远端学校,使远端学生及时参加成都七中的解说勾搭,与七中老师举办及时双向交换。在网校直播班里,远端直播班在上课、测验、功课以及老师备课等四个重要解说环节都与成都七中本部班同时举办。学生固然身在远端,但完全凭证
成都市第七中学的解说时刻,解说布置,解说要求举办进修,就犹如在成都七中就读一样,异地同堂吸取名校教育资源。另外,学校高考学科的每一节课都由远端的学科老师、成都七中的前端老师、把关老师、技能老师等四位老师配合协作完成。学生不单可以直接接管成原汁原味的教育资源,还可以或许享受到由远端学科老师和前端老师亲近共同所带来的“双师效应”。
彭州一中还与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办了“彭州外国语学校”,聘请有外籍教师常年在校授课。彭州一中与
美国堪萨斯州巴克雷大学建立了牢固的双向交流关系,2000年和2001年有两批共70余名美国师生在我校进行了访问。彭州一中是
彭州市率先引入外籍教师、唯一开展与外籍学生常年交流的学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强调“硬件是形象,质量是生命,队伍是关键,科研是动力,管理是保证。”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实施科研兴校,打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建立科学、规范、民主、完善的学校管理体系。领导班子坚持意识领先、以德治校、以能治校、以情治校、以法治增强了教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教代会审议事关学校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以争创带动发展。开展经常性对外学术交流,知晓国内外教育动态,进行学科教学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深化课程改革。抓特质学生培养,辅导和指导学生参加文体竞赛、中学生
奥运会系列竞赛等,使学生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