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室,又名冰厅,是南粤地方一种主要售卖
冰饮、
冰淇淋及
冰沙等冷冻食品的饮食场所,起源发迹于广州。冰室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种标志性的文化,广泛存在于广州、香港等南方大城市。香港冰室由于法例限定持有“小食牌照”,只能售卖饮品、
三明治、糕饼等,而不能供应即时制作如
炒饭、
小菜等主食。后来,不少香港冰室改领到食肆牌照,转型为茶餐厅,虽称“冰室”但运作模式及供应的食品与茶餐厅无异。
冰室最初起源于
广州市,随后在香港广泛流行,逐渐发展成为香港市井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关于冰室名称的由来,存在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早年饮品店天花板的吊扇能带起凉风,给顾客带来清凉感受,加之店铺以“饮冰”为卖点,因此取名为“冰室”。另一种说法则是与
梁启超的同乡有关,他们以“饮冰室”之名经营食店,从而使得“冰室”一词逐渐流传开来。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冰室与梁启超的书斋“饮冰室”并无直接关联,后者更多地是梁启超用以表达其忧国忧民之心的象征。自上世纪40、50年代冰室传入
香港特别行政区后,它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当时人们消暑解渴、社交聚会的好去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竞争,部分冰室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增加售卖种类,甚至转型为茶餐厅,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然而,仍有许多冰室坚守着传统的经营模式,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市井风情,成为城市中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冰室主要售卖
冰饮、
雪糕、沙冰等冷冻食品,以及小食、甜点等,产品价格亲民,口味多样,深受消费者喜爱。传统冰室通常规模较小,装修简约,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用餐氛围,且往往位于街头巷尾,方便顾客随时光顾。随着时代发展,新式冰室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元素和时尚感,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对于大湾区的人们来说,冰室不仅是一个用餐场所,更是深深刻在当地历史中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和情感,是
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4年,
苏格兰工程师约翰·凯尔(John Kyle)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发出第一台
制冰机并取得专利。他与威廉·贝恩(William Bain)合作利用蒸发压缩循环制冷系统,在香港生产本地的冰,而当年的制冰厂位于中环,这里就是现在的
雪厂街。香港能够生产大量的冰,成为冰室及
冷冻饮品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不过早年冷冻食品及饮品的主要消费者都是西方人,这不单是价格问题,因为华人普遍认为热食可促进健康,
冰饮不利肠胃,所以很少喝冷冻饮品。
广州市冰室是随着
西餐业发展而起,初时是餐室附设冰室,因广州气候炎热,饮水人多,于是有单独经营冰室的点档出现。1934年时广州总计有21间冰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州冰室达到80间以上。旧日秋冬淡季时,冰室都会兼营他业,如
皇上皇冰室卖腊味,
长江、喜临门冰室转营北方包点,其他有转营小食糯米饭、
狗肉等。
1980年以后,广州冷饮市场迎来食品制造业新型的大量冷冻食品,冰室受到冲击纷纷转营他业,到1990年大部分冰室转为主营糖水、牛奶、
椰汁、
蜂蜜龟苓膏等
甜品,或主营糕饼、煎饺、明火例汤、
腊味糯米饭、速食饭盒、原盅炖品、
鸡蛋猪脚姜、小点、面包、
皮蛋瘦肉粥、
萝卜糕、
牛腩粉,小部分夏天兼营
雪糕、冻饮。
广州市留存较久尚出名的有“四大冰室”,包括顺记冰室、美利权冰室、阳光冰室、
皇上皇冰室(还有的彩冰室和向群冰室)。至今只有顺记冰室独立经营,美利权冰室被北京路太平馆西餐厅管辖。已结业的阳光冰室1962年后曾兼营开煲
狗肉。
早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只有西餐厅提供西式食物,收费昂贵。于是部分食肆开始提供廉价
西餐小食,例如1913年创办的安乐园,就由主打大众化西餐开始,后来增设冰室部,售卖
自家制雪糕等
冰食和冻品;1920年代就有民生冰室,1930年代就璇宫饮冰室,都直接以冰室命名。香港的冰室以模仿高级西餐厅提供廉价西式简餐从而迎合工薪阶层的需要出现,有称为咖啡室、茶冰室、冰厅、咖啡厅、冰厅饼店、茶冰厅等。1960年代以后开始平民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冰室原只卖小食而并非主食,因为香港食肆牌照分“普通食肆”和“小食食肆”两种:“普通食肆”可售卖任何食品;“小食食肆”只可售卖指定组合的食品。大部分不卖主食的冰室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已式微,其余的冰室则参考茶餐厅的运作,售卖更多种类的食品。截至2007年以冰室名义运作的只有100多间左右,多数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开业。茶果岭的荣华冰室是21世纪少数硕果仅存只持有小食牌照的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