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歌是中国
广东省的一种
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潮州、
闽南地区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潮州籍华人社区。这种艺术形式据传是由评话和弹词发展而来。
潮州歌是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学表现形式,通常由一个人持歌册演唱,听众则围坐倾听。这种表演形式不需要舞台和伴奏,尤其受到女性的喜爱。潮州歌的
瑞安鼓词通常是七言韵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明确的情节线索,语言简洁易懂。其传统曲目涵盖了历史演义、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多种题材。潮州歌的唱词以潮汕方言的平声韵脚为主,分为
潮安区和
揭阳市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唱腔没有固定的乐谱,而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调整节奏。有些艺人会使用
竹板来打拍子。潮州歌的剧本与
潮剧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之间常有相互借鉴和改编的情况发生。潮州歌的内容不仅限于历史和传说,还包括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许多业余作者创作了大量的现代主题的潮州歌册,一些文艺团体也对其唱腔、表演形式和伴奏音乐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并将其搬上了舞台。此外,还有一些以花鸟为主题的短篇歌册,如《百花名》和《百鸟名》。
潮州歌的传统曲目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安邦定国》《万花楼》《
薛仁贵征东》《双白燕》《白兔记》等中、长篇作品,以及讲述当地传说故事的《
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等。其中,《双白燕》是一部长达26卷的作品,共包含4万多行文字,约30万字。其他中篇作品也有十余卷之多,而短篇作品则分为上下集,最少的也有数百行。在
潮州市,早在明朝时期就有歌册的木刻版本流传,到了清朝,有多达十多家书店专门印刷歌册,其中李万利堂一家就发行了五六百种不同种类的歌册。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许多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潮州歌册,如《
白毛女》《红珊瑚》《南海长城》《李双双》《红灯记》等。
潮州歌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传统曲目上,还在于它对影视文化的影响。1989年上映的电影《
福星闯江湖》中,演员
曾志伟即兴改编了一首歌曲,形成了著名的“食屎歌”,展现了潮州歌的独特幽默感。这首歌曲的歌词诙谐有趣,反映了
潮州市文化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