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男,1961年5月8日出生,
汉族。中共党员。2001年3月至现在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基本信息
姓名 张斌贤
任教专业 教育学-教育学类
在职情况 在
性别 男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张斌贤简介
张斌贤,男,1961年5月8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1983年7月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系外国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讲师),199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副主任,从1998年7月至现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2001年3月至2009年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专业特长
张斌贤教授的主要专业特长是: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
政治学、现代西方大学学术体制、学术职业研究。自1986年以来,先后担任本科教学课程: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国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学,等;担任研究生课程:教育史专题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
自1986年以来,先后参与了“八五”、“九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学生政治认识的发展与学校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现代教育观念的起源与结构”、美国
约翰·杜威基金会资助的项目“
杜威教育哲学研究。”
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有:《西方教育思想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教育政治学》(合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现代国家教育管理体制》,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西方教育思想史》(合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外国教育管理史》(合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合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高屋建瓴--现代教育的新观念》(主编),铁道出版社1997年;《西方理性主义教育思潮评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四期;《公民教育的目的、途径与方式》,《
教育评论》1997年第四期;《学生政治认识的发展与学校政治教育的改革》,《
教育研究》1990年第九期;《
外国教育史》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
发表论文
发表的论文有《进步主义教育: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定位》、《社会改造主义的兴起及其进步主义教育的关系》、《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现代教育发展》、《关于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思考》、《试论我国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的比较》、《全面危机中的教育史学研究》、《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试论公民教育的意义、动力和实施途径》、《试论当前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倾向》、《从“加大政府行为力度”谈起——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等。
获得荣誉
曾于1995年成为北京市“百人工程”培养人选。2000年9月被列为教育部“
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11月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相关评论
三尺讲台天地宽,乐在园中育桃李
――记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
特等奖获得者、
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
三尺讲台之上,他恪尽职守,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之季,他虚怀若谷,乐在其中;著书立说之时,他甘于寂寞,勤于探索。
对待学生,他仿佛是在画工笔画,细细雕琢,爱生如爱子。他以学养深厚、治学严谨成为学生们最欢迎的教师之一。
对待学术,他又像是在画写意画,高屋建瓴,他是教学团队的领头雁,是指引学科发展方向的领路人。
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
为师之道 贵以热爱
身为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张斌贤总是首先想到自己是教师,第一职责应该是教学。1986年7月,那年他才25岁,硕士毕业,就已经走上讲台开始了教师生涯。“老师”的称号虽然朴素,却是他最为珍重的一个称呼。他认为自己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管理者。自执教以来,他先后讲授的本科教学课程有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国教育管理史、教育
政治学等。研究生课程有教育史专题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听他授课的人不计其数,他的课堂始终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因此也得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四个一批”人才等一系列的荣誉。这些荣誉在他看来,更多的是赋予他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我非常热爱教学。”这是采访中张老师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当下的形式中,总会有各种外界的因素,使不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中偏重了科研的比重,而在张老师的心里,“教学是第一任务”。谈起教师的职责,张斌贤认为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发展需要是教师职业存在的前提和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他在执教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这或许也是他之所以受众多学生敬爱的原因之一吧。
在与张老师的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张老师一直强调“居高声自远”,并要求时刻保持自己处于学科领先的地位。他谈到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领域标兵,他所在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团队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团队。但他从未固步自封,局限于北师大甚至中国这个小的学术圈子里。他积极地参与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体验学术信息的前沿动态,以使自己的学术处于“常为新”的状态。他认为,只有站在领域最高端,才能够纵观整个的发展变化,才能把最快、最准确的信息带给学生,引领学生走向更高更远。张斌贤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学者,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热爱教书,酷爱西方教育史构筑了他对教师、学者含义全部的理解,而这份执着的热爱是他为师之道的根本源泉。
分工合作 教研互动
2008年,张斌贤教授主讲的“外国教育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他主编的《
外国教育思想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这门课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只依靠一个人绝对是不可能的,它依靠的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张斌贤教授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对于建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形成了一支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教学队伍,由张斌贤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六人组成。日常教学工作中,张斌贤教授负责进行教学协调,充分发挥各个老师在不同专业方向领域的专长。正如张斌贤教授所说:“团队教学既保证了知识的广度,同时也弥补了单个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让学生深入各个领域学习知识。”
谈到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张斌贤教授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科研进展互为因果,两者互相促进。通过科研实践,教师深入探索新的科研问题,所获得的新理论和新见解有助于丰富
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为教师探寻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因此,在张老师看来,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相互结合,是创建精品课程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科整体实力的必由之路。他由衷地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他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作为自己在20多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生涯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努力的工作目标。他坚信只有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才能使知识的传递更为有效,使学生乐学、好学。
春风化雨 乐育爱教
“张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一样操心”他的学生、外国教育史2008级博士生陈瑶如此说道。她如今在
云南师范大学做教师。当年正是张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那时候张老师是陈瑶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仔细审阅了陈瑶的论文后,张老师给她给了很多中肯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他对陈瑶说:“只要你有决心,你还是可以在学术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的”,就是这一句话,让陈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一直坚持在外国史学术科研道路上,并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她坦言道:“要不是张老师当初的肯定和一直以来的关心,我不会走到今天”
张斌贤老师的教学以严谨著称。因此,他的很多学生都吃过苦头。他的博士生告诉记者,有一次张老师给他布置了读书报告,让他去看一本英文原文版的西方教育史方面的书。结果他由于偷懒直接去图书馆借了中文译文版,写了一份读书报告交了上去。结果一下子就被“火眼金睛”的张老师识破并严厉批评了一番。张斌贤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学术研究第一要素就是要科学严谨,治学不严谨是出不了成果的,
历史学研究更是要建立在第一手研究资料上的,更需要严格、严谨。”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张斌贤教授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他运用多种手段,通过不同环节,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他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成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人。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
他的学生说,张老师上课,总是给学生们带来很多惊喜。在课堂上,他不单单是给我们讲课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分享他的思想。我们喜欢听张老师的课,更喜欢张老师分享给我们的好的方法和思路。
张斌贤教授鼓励他的学生说:“大学校园是一个人生的实验场所,在大学时代,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但大学并不是“自动提款机”;要获得知识和你想拥有的一切,你需要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之下,他的学生已经在四面八方开枝散叶,将西方教育史学科在全国各地高校发展开来,桃李芬芳之季,他觉得很欣慰。
20多年来,张斌贤育人无数,他先后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已经多达数十名,经他直接或间接指导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经张老师教育指导过的学生,无论是硕士、博士,还是本科生,都对张老师的严谨、认真、细心和爱护念念不忘。每逢
教师节,他都会收到来自各地学生的贺信,同学们以自己真挚的语言表达对张老师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并表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延续张老师传承下来的育人精神。
新起点 追求无止境
2009年1月,张斌贤教授从工作了8年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的管理岗位上退了下来,在他看来,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一心一意地好好教书和做研究。一年来,张斌贤教授觉得自己重新又回到了熟悉的环境,教学、科研,他方方面面都处理的游刃有余。
2009年,他又获得了北京市以及国家级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同时他主持的西方教育史教学团队被评为
北京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此外,他还组织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美国著名大学校长丛书》等各类书籍的编写工作。谈及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张斌贤教授谈到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一门公共选修课“美国教育史”,争取让更多喜欢西方教育史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有关领域的知识和前沿资讯。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史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被边缘化的,很多人对
历史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偏见。对此,张斌贤说:“教育史不是一门急功近利的学科,而是一门真正充满智慧、充满乐趣的学问。”张斌贤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学者对于学科的热爱,对于他来说,教书育人,研究西方教育史,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一种事业,更应当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度,一种足以用一生去追求的境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