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
湖州市(今湖州)人。此从《
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
李儇干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
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
贯休、
方干、
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后避地
福州市,寄食
乌山寺庙。观察使扬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唐乾符五年(878),
黄巢陷闽,欲用之。朴谢曰:“我为处士,尚不屈天子,安能从贼”?遂为巢所杀。朴为诗极雕琢,字斟句酌,盈月方得一联一句,当时诗家称为“月锻年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佳句已广为传诵。其《董岭水》有“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之句。一士人路遇周朴,故意念成“河声流向东”,吟罢即跨驴迅跑。周朴急行数里方追及,对士人说:“朴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闽中传为笑谈。另有“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古陵寒雨集,高鸟夕阳明”、“高情千里外,长啸一声初”,皆其名句。《
新唐书·艺文志》录有诗集2卷,已散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15首,编为一卷。朴死后,友人僧楼浩(林嵩)得其诗百余篇,编为两卷,《新唐书·艺文志》及《
唐才子传》传于世。后为
黄巢所杀。
周朴,唐末诗人,性喜吟诗,尤尚苦涩。苟得一联一句,则忻然自快。尝野逢一负薪者,忽持之,且厉声曰:“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然惊骇,掣臂弃薪而走。遇游徼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朴徐往告卒曰:“适见负薪,因得句耳。”卒乃释之。其句云:“子孙何处闲为客,
松柏被人伐作薪。”
彼有一士人,以朴僻于诗句,欲戏之。一日,跨驴于路,遇朴在傍,士人乃欹帽掩头吟朴诗云:“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朴闻之忿,随其后。士但促驴而去,略不回首。行数里追及,朴告之曰:“仆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士人颔之而已,闽中传以为笑。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如果想到一联或者一句诗,就感到非常快乐。他曾经在野外(郊外)遇到一位背着柴走路的人,忽然他抓住那人背着的柴,而且大声说:“我得到了,我得到了!”那樵夫非常惊惧,抽出手臂,丢下柴逃跑了。正好遇到了负责巡逻的士卒,怀疑那樵夫是小偷,就抓住他讯问。这时候周朴慢慢地前去告诉那位士卒说:“只是我刚才见到他背着一捆柴,因此而想到两句诗罢了。”那位士卒就释放了那位樵夫。周朴得到的那两句诗是:“子孙何处闲为客,
松柏被人伐作薪。”
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因为周朴作诗喜欢冷僻怪异,就想戏弄戏弄他。有一天,他骑着驴子在路上走,在路旁遇到周朴,那位读书人就歪戴着帽子低着头吟诵周朴的诗句:“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周朴听到了很气愤,就尾随在那人身后。那位读书人只管赶着驴子离开,一点也不回头看。走到几里之外周朴才赶上那人,就对那人说:“我的诗是‘河声流向西’,你怎么能说流向东呢?”那位读书人就点点头罢了,并不接言辩解。这件事在闽中地区被当做笑料流传。
历史上确有周朴其人。在刘洋的小说《
仙海蓬莱传》中,周朴也作为其中一号人物,虽未出场,却是小说男二号洪政的师父,曾传授洪政不少文学知识,使得洪政能了解古今不少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