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马陵之战古战场
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东南马陵村
大名县马陵之战古战场,在今大名县东南马陵村,战国属齐。齐威王十六年(前341年),田忌孙膑计,大破魏军于此,从此孙膑‘名传天下,世人皆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语)。”与《辞海》说辞基本一致。
马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有影响、最为辉煌的经典战例之一。马陵之战,一是充分展示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料敌计险,必察远近”,表明其对战争规律的把握和驾驭战场的能力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战争背景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大名县马陵村)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姬扁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
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田忌为主将,靖郭君,田为副将,孙膑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相关文献
马陵,春秋时期属于卫国战国时归于齐国西汉以后,为元城县管辖。晋代杜预有一本书,叫做《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上面有一句话,确切道出了马陵的地理位置:“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
此后,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和清《畿辅通志》、《山东通志》等史书,皆赞同杜预,说马陵在元城。元城于公元前195年建县,西晋时期属阳平郡,后依次属魏郡魏州、大名府,1913年并入大名县。由此可证马陵在大名。
解放后我国出版多种书籍、词典,都载明马陵在今天的大名县境内。清人蔡元放改编的《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孙膑使人时刻探听庞涓消息,回报:‘魏兵已过沙麓山,不分早夜,兼程而进。’孙膑屈指计程,日暮必至马陵。”沙麓山位于大名东部,公元前646年崩。
我国著名史学家林汉达先生所著《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一书,其中讲到马陵,说“马陵在河北省大名县东南”。1979年版《词源》对“马陵”一词注解道:“元城,古地名。春秋卫地。在今大名县东南。战国属齐,魏将庞涓为齐将田忌、孙膑所败,自刎于马陵,即此。”
1999年版《辞海》与《词源》所注大同小异,它说:“马陵,古地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
根据《大名县志》、《大名府志》、《东周列国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均记载:“马陵道在大名南”。据《辞海》记述:公元前341年,孙膑逐日减灶,迷惑敌人引诱追击。待魏军追到马陵(今大名东南)险要地区,万箭齐发,全歼魏军10万。《全本史记》和《上下五千年》以及兵书《三十六计》也记载马陵道在河北省大名县境内。据西马陵一带群众反映,那带村民在“大跃进”年代深翻土地时,还从地下发现过成片灶炕的遗迹。
战争过程
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
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咯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
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白刎,临死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战役传说
马陵一带的村民对其他方面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对马陵之战和孙膑战庞涓的故事却大都略知一二。他们的这些知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得之于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这些传说的可信度虽然不会太高,但无风不起浪,这些经过演义、神化和附会了的传说,一定是以史实作源头的。这里仅举几例,以供研究者参考。
1、马陵道的传说。古时候,马陵村附近有一道西南、东北走向的大沟,沟的东北入口是道口村(距马陵2.5公里,今属樱桃园镇),西南尽头是黑迷寨(距马陵5公里,今属古云镇),沟的名称就叫“马陵道”。此沟深达2丈多,冈上杂树丛生,沟底是可供两车并行的道路,道口村便因此得名。道口村街似盘陀,道路复杂,外地人入村即难辨方向,人称“迷魂阵”。据说当年庞涓的军队就是从这里开始迷路的。
2、布袋阵的传说。当年庞涓的军队行进到距马陵10华里的一个村庄时,天已完全黑下来,道路难辨,完全迷失了方向。孙膑早已在此布下了一个布袋阵,伏兵一出,魏军前进无路,后退不通,全军覆没。后来,人们便称此村为“黑迷寨”。大约到了明清时期,村里出了一个做官的人,感到村名不雅,便谐音改成了“文明寨”,一直沿用至今。
3、黄桑冈的传说。马陵村东原有一土冈,上面长着一棵古老的黄桑树。此树不知栽于何时,老树枯死后,又从根部萌生出新树,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当地老百姓说,马陵之战时,庞涓就是在这棵树下自刎而死的。
4、藏兵洞的传说。据老年人讲,几十年前,曾在南马陵村一座小庙下发现了一个用青石板盖着的地洞,洞中有水,深不见底。有人从洞中放下去一只鸭子,第二天却从5华里外道口村的一个洞口钻了出来。老百姓说,这就是马陵之战时孙膑挖的藏兵洞。前几年整修街道时,青石板又被推土机掀出。村里人迷信,怕得罪神灵,又将青石板照原样埋上了。至今青石板仍压在一户村民的屋脚下。
5、锅台村的传说。马陵村东北20华里有个谷村,此村曾名“锅台村”,村名来历与马陵之战有关。据说当年孙膑率军击魏救韩驻扎于此,晚饭后在街上散步,见道路两旁有许多被烟火熏黑的土灶。原来谷疃村是个集市,卖吃食的人在街旁垒起灶台,逢到集日,放上锅便可生火做饭。集日一过,把锅揭走,便只剩了空灶台。受灶台启发,一个减灶骄敌之计在孙膑头脑中形成。后来在从大梁后撤时,他命兵士大造土锅台,点火熏烧,然后再逐日递减。庞涓果然上当,孤军深入,终于酿成了马陵之败。后来,村里人为了纪念此事,便将“谷疃”谐音改成了“锅台”。清代,村中一文人嫌“锅台”二字不雅,建议恢复了原村名。但附近村的人仍然习惯以“锅台村”呼之,“谷疃”二字只是出现在官方文件和地图上。
战争影响
齐国150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选路线。况且莘县的马陵距外黄公里,车马疾行,基本上是三天的行程,与史书记载正相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相关文献
战争过程
战役传说
战争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