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12月4日生于
山东省济南市,是台湾现代诗人。祖籍福建南安,世居直隶
宁河区,为
郑成功十一代后裔。台湾中与法商学院(现台北大学)统计系毕业,东海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暨驻校诗人。自16岁起开始创作新诗,代表作品有《错误》《水手刀》《残堡》《小小的岛》等。其诗作亦被改编为乐曲传唱。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5年进入私塾研读了四书五经、古典诗词。1947年进入英人设立的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就读。
2005年返台担任台湾东华大学第六任驻校作家,现任
金门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东华大学荣誉教授。
1949年在衡陽的道南中學與同學組織了「燕子社」,創辦並發行了油印的刊物《燕子》;並在五月以「青蘆」的筆名,自資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後來跟著家人到了台灣新竹,就讀新竹中學;此時他十分愛好體育。
1952年《現代詩》主編紀弦約他到
台北市會面,並給予揚勉勵,此後他用筆甚勤,陸續在《野風》《現代詩》《公論報》《自立晚報》發表詩作,開始了他正式的詩人生涯,在台的第一首詩《老水手》。
1997年“错误”编入台湾
高中国文课本,后来港、星、马、中国大陆等地区选也曾选郑愁予的作品入华文教材。
于金门担任讲座教授的期间创作的诗集《和平的衣钵:百年诗歌万载承平》获得第10届全球生命文学创作奖,其中收录的诗作“当撞响和平之钟到八百二十三声”被刻在金门和平纪念园区钟的和平钟旁。
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
李煜、
李商隐。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
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
李白。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
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
中原地区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