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根(1932年2月2日-),男,
汉族,
上海市人,中国药用植物与中药资源学专家。1953年毕业于
厦门大学生物系
植物学专业。肖培根院士是国际著名的药用植物学家、传统药物学家,被誉为中国药用植物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他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肖培根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和中药资源研究工作,提出建立一门包括植物、
化学、疗效和
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渗透的新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设想,并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途径上提出了以发展原料、药品制剂以及寻找新药为主的三级开发理论。他为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个人简历
1953-1983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任室主任。
1983-1996 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 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
肖培根,男,1932年2月出生于
上海市,籍贯湖北黄陂,1953年毕业于
厦门大学生物系
植物学专业,2002年获香港浸会大学名誉博士。被誉为“中草药的活字典”、“当代
李时珍”,曾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合作中心主任、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60多年来,肖培根院士致力于中药资源的调查、整理、开发和利用,关注中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研究。经过长期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肖培根院士创立了“药用植物亲缘学”学科,该学科融合了植物系统、化学成分、传统疗效、
药理学作用及
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用于指导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寻找新药源的研究,成为拥有我国自主
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研究中,肖培根院士发现了1个新的植物种属--
人字果属,另发现药用植物32个新种和11个新变种,成为目前发现药用植物新种最多的研究者。80年代初,肖培根院士负责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并任首届所长。在建所初期,肖培根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发展以原料、药品制剂及新药为主的三级开发战略理论,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自90年代起,肖培根院士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
药用植物园体系的建设上,倡导药用植物资源与“三农”、“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并亲自指导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的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近年来,根据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结合
中原地区悠久的茶文化提出“别样茶”概念,会同“
适应原”及中药
补益药,为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与抗衰老开辟新路径。
肖培根院士已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主编或主要参与编写专著30余部(卷),代表性著作有《中药志》(4卷)、《
新编中药志》(4卷)、《中国本草图录》(12卷)、《
当代药用植物典》(4册)、《原色中药原植物图鉴》、《
新华本草纲要》等,获国家级成果奖3项、省部级等其它成果奖10余项,培养博士及硕士生98名,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9月当选为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1994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2002年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生平介绍
1932年2月2日出生于
上海市。1948年,由上海南光中学考入
厦门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1953年春,肖培根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用植物研究工作。
1954年,肖培根和几位同事到
河北省张北、
沽源县和
东北地区去调查药用植物,他从图书馆借来了仅有的几本药用植物图谱和手册,到实地对着图谱一种一种地核对,并向当地药农请教这些植物的土名、鉴别特征和效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调查任务,并与同伴合作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华北及东北地区野生麦角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含有效成分很高的国产
麦角菌新资源——
拂子茅上
寄生的麦角。
1958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成立,肖培根担任药用植物研究室的负责人。研究室刚一组建,卫生部就要求他们把全国中药的情况摸清楚,用现代科学方法把传统的中药作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提高,并编写出一部能反映新中国在这方面成就的著作——《
中药志》,以迎接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当时经验、资料缺乏,以肖培根为首的38名年轻人,走出实验室,到山区和边疆进行中药资源普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国主要药用植物的普查,所采集的标本达到5万份,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根据实物标本和实地考察资料,他们对全国近500种常用中药,一种一种地进行研究,从原植物、生药、成分、炮制和效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科学总结,至1961年底,终于写成4本《中药志》,总计200余万字。这部著作出版后,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国际药学界把这部著作比喻为中国近代本草的代表作。
60年代初,肖培根刚结束了《
中药志》的工作,便主动要求到
西藏自治区去进行考察,迄今已先后6次进藏,足迹遍及西藏大部分地区。1961年,肖培根第二次进藏时,西藏刚刚平息叛乱,局势仍然十分紧张,调查工作是在部队的保护下完成的。为了工作,他经常露宿在耗牛帐棚中,和牧民同吃
糌粑,同饮酥油茶。他和藏民一起,第一次对传统的藏医藏药进行了科学的调查整理,并出版了《藏医藏药的初步整理》一书。他还对西藏产的莨类、大黄类、小类、
雪莲花类、乌头类药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新发现了一种
莨菪碱含量很高的托品碱原料植物——矮莨菪。他先后发表了10余篇与藏药有关的学术论文。
在60—80年代,肖培根积极投身生产实践,把先进技术引进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开展学科渗透。对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类群,如乌头类、大黄类、
黄连类、
弄岗报春苣苔类、小檗类、
宽叶香蒲类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间他还多次受组织派遣或国外邀请出国进行药用植物考察和学术交流。1963年,曾赴
加纳、
几内亚、
马里、
摩洛哥;1965年,曾赴
保加利亚、
柬埔寨;1973年,赴
阿尔及利亚;1974年,赴
埃及、
坦桑尼亚等国访问并考察药用植物。1978年,开始担任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同年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在
瑞士召开的“药用植物选择与标准化”国际会议,并为大会编制了“世界常用药用植物名录”。
1981—1982年,在
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担任临时顾问,负责编写《世界常用药用植物手册》。1983年,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临时顾问,参加在
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非洲药用植物工业化”的咨询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报告。同年,任世界卫生组织临时顾问,负责对《世界常用药用植物手册》的定稿。1985年,应
澳大利亚药学会邀请,在
墨尔本进行“中国传统药物”的讲学,同年,任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临时顾问,考察
菲律宾、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及
萨摩亚的药用植物,并写出专门的考察报告。1989年,肖培根应
加纳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的邀请,赴加纳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他到加纳后深入基层,走访民间医生、医院和科研部门,并向加纳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加纳传统
药物制剂专业商品化的战略目标”的技术报告。这份报告受到了加纳政府的重视,被称为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进行“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近40年的工作中,为调查药用植物,肖培根的足迹遍及国内的各个省、区和国外30多个国家,大量的实践使他在药用植物研究上的经验和才干不断增长,也使他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他共发表了14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或主要参与编写了《中国本草图录》(10卷)、《
新华本草纲要》(3册)、《
中药志》、《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人参的研究及栽培》等20部著作。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成果9项。其中,山西沙棘资源的调查及系列产品开发,1988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星火科技奖,5项为部级成果奖。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专家称号。1991年,美国国际文献研究所授予他“杰出领导者奖”。肖培根先后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国际传统药物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肖培根于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他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为药用植物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个人生活
1932年2月2日,肖培根出生于
上海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长子,父亲肖贺昌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曾任大学教授、政府高级职员。母亲张英志曾就读于
浙江大学,当过小学教师和会计。肖培根的童年和少年,正值
日寇侵华、民族危亡时代。父亲因不肯为伪政权做事而失业,家里由住洋房、有汽车,落为三餐难继。但是,不论生活如何拮据,父母左支右绌,没有让一个孩子辍学,兄妹五人皆大学毕业。
巨大贡献
在4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他一直致力于发展我国的药用植物学事业,早在50年代末,肖培根教授就领导并投身于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足迹满及全国各地。在长期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
中药志》、《中国本草图录》等科学专著,对中国中草药资源和传统疗效及现代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整理,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中草药资源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他还一直致力于发展一门包括植物系统、化学成分、传统疗效和
药理学作用及
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渗透的新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将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新药源寻找起理论指导作用。1983年肖培根教授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后改名为药用植物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在他领导下,经过全所职工10多年艰苦奋斗,使研究所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研究机构。
荣誉成果
他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或主要参与编写专著21部(卷)。获国家级成果奖1项,部、院级成果奖7项。培养博士及硕士生52名。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上当选为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1994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现任该学部常务委员。1996年6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利用及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他正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促进中药走向国际。
肖教授一直从事中药、药用植物及传统药物的研究,是国内《
药学学报》、《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是国际著名杂志《 Phytomedicine 》、《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的编委。先后主编了《
新编中药志》、《中国本草图录》、《
新华本草纲要》等著作 20 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500 余篇,曾获国家成果奖一项,部级成果奖八项,先后培养博士生 40 名,硕士生 25 名。由于肖教授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贡献, 1998 年曾获得第三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获奖人; 2001 年获求实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02 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肖培根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传统医药大使”,从
西非四国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将中医药文化带到五洲四海。(中国科学报评)
肖培根是
中原地区药用植物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被誉为“中草药的活字典”“当代
李时珍”。(中国医学科学院)
作为从事中药资源研究开发几十年的资深专家,肖培根院士展现了植物科学的研究者勇于攀登、敢于实践、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和人生态度。(
科普中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