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重庆大学二级学院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 Chongqing University)是重庆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学院的前身是原国家教委于1979年批准成立的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1980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1982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博士研究生,1999年定名为光电工程学院。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教学科研办学用房近9000平米,设有3个教学系,开设3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3个;有专职教职工133人,兼职教师21人,在校本科学生1100余名,各类硕士研究生350余名,各类博士研究生13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0余名。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光电信息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3个教学系,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专职教职工133人,兼职教师21人,其中正高职称近40人,拥有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外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GF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百人计划、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朱涛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含国防973)首席科学家:温志渝、刘玉菲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王珏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郭永彩、温志渝、陈伟民、王珏、龚卫国、喻洪麟
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刘玉菲、牟笑静、周苗、臧志刚、温泉、韦玮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王代华、朱涛、陈刚、余淼
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朱涛、张洁、韦玮、臧志刚 
人才培养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有微纳器件工艺平台、工业无损检测实验平台、光学、电学、化学测试分析公共平台等大型实验平台,仪器设备原值接近2亿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
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
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测控仪器与光电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体系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专业硕士学位领域:仪器仪表领域、光学工程、集成电路
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建有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GF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业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科学研究基地;与其他相关单位合作建有微纳器件与新材料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仪器仪表传感器与测量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科研成就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 
学术交流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中航科技、中核集团、中煤科工、中国四联、中国长安、重庆声光电、伟岸测器以及中科院光电所、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科院绿色智能研究院,开展共建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研究项目合作等,与纽约州立大学签订了大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与德国FRAUNHOFER ENAS研究所、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鲍晓毅团队、芝加哥大学潘晓川教授(IEEE Fellow、OSA Fellow、SPIE Fellow)团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王革教授(IEEE Fellow)团队等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园环境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组织学生到陈独秀旧居开展实地研学活动,开展参观重庆建川博物馆主题党日活动,举办“光电之旅”学术夏令营。
领导团队
知名校友
徐世六、李志高、颜彦春、夏曙东、饶云江、王义平、朱涛、罗罡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主页.2020-09-12
现任领导-.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主页.2021-11-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就
学术交流
校园环境
领导团队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